茅檐低小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
《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淩寒抽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5日訊(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田薇)13日下午,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舉辦了“中國詩人田野調查”講座。主講人是我國著名詩人、作家、紀錄片導演周瑟瑟先生。講座由中文系馬麗副教授組織與主持,漢語言文學2018級的30多名同學,青年詩人、畫家劉宣儀參加講座。這是馬麗開展的“現代詩歌散文選讀”系列創意寫作課堂與“作家走進校園”活動之一。
周瑟瑟介紹了他剛由陽光出版社出版的評論集《中國詩歌田野調查》,這是國内出版的第一部論述“中國詩人田野調查”的觀念、行動與寫作的評論集。他站在當代詩歌現場,以“走向戶外的寫作”進行“詩歌人類學”的創作實踐,是詩歌寫作與詩人生活的一次立體呈現,是周瑟瑟不斷行動的詩學。鮮活的第一手材料與經驗、貼切詩歌本質的思考、注重自身感受的詩歌現場寫作、在書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是一部個人體驗式的詩學批評文本、一部詩歌田野調查現場手記。他強調:“我信奉通過詩歌寫作本身來解決詩歌問題,如果不能通過寫作解決的詩歌問題,那麼理論批評,以及與之相關的讨論更是徒勞,為了批評而批評不是詩人要做的事。所以,這些年我的發言都是因為詩歌寫作,在寫作的時候記錄下我同時想到的問題,然後再投入到下一步的寫作中,這樣循環往複,寫作在思考中往前推進。”
講座中,周瑟瑟就“中國詩人田野調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他認為,“田野調查”是人類學的方法論,是“直接觀察法”的實踐,他以此來改變“書桌上的寫作”,是他近年重要的寫作方式,并提出了“走向戶外寫作”的概念,以自己在國内外的“詩人田野調查”案例進行了具體闡述。他表示通過“田野調查”,能夠認識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獲得新鮮題材和創作沖動,從而提高詩人的感受力與敏銳力。
周瑟瑟鞭辟入裡地分析了發起詩人田野調查的原因:一是改變詩人封閉創作的習慣,以往都是通過閱讀、借助他人的二手經驗來寫作,自身的直接的經驗反而退居其次,現在他把自身的經驗放在第一位,讓詩歌變得具體且有創造力。他用李白、杜甫的詩歌來進行反比,他指出,古代詩人在大地上遊蕩,他們不斷行走,感受世間萬物,根據直接觀察的經驗去寫作。二是走向戶外才會有語言新的感受力,他認為,走出戶外,詩人感受到了天地的變化,體驗到生命、時間、自然的存在。他通過分析剛剛來中央财經大學沙河校區寫下的詩歌《沙河》,闡述了戶外事物給予詩人各種體驗與感觸,說明了感受力對詩歌創作的重要作用。
周瑟瑟還談到了相關的詩歌創作問題。他表示,人類的情感複雜、偉大且神秘,而詩歌就是表達和處理人類情感的重要方式;中國詩歌具有無窮的魅力,他近年參加了多個拉美的國際詩歌節,中國詩歌能夠超越時空、地理的局限,是人類生活的詩歌檔案,由此他提出了“詩歌人類學”的觀點。他以自己的詩歌《林中鳥》為例,表達親人離世時的情感,通過在不同國家的朗讀經曆,現場觀衆的強烈共鳴與超出他意料的反響,說明詩歌所具有的“人類學”的内涵與價值。
在互動環節,周瑟瑟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他指出,同學們對詩歌有一些不恰當的認知,他認為詩歌的感受力就是人類基本的情感能力,需要敏銳地觀察生活的狀态,用自身獨特的經驗擴大詩歌的邊界。有同學問如何看待“梨花體”與“口語詩”,他說口語是生活的常态語言,口語是放松的貼近生命的語言,相對于傳統抒情詩歌是另一套詩歌語言體系,他以智利詩人尼卡諾爾·帕拉的“反詩歌”為例,闡述了“口語”、“反諷”、“短句”、“節奏”等現代性詩歌世界潮流,中國當代口語詩歌寫作打破了一貫的傳統抒情詩歌的束縛,回應了人類生活的常态,讓詩回到舌尖,發出每一個人不同的聲音,而不是每個人都寫同樣聲音的詩。
最後,周瑟瑟、馬麗、劉宣儀、韋桂麗同學和劉學鬥同學進行了詩歌朗讀,使同學們加深了對詩歌的審美體驗。本次講座旨在加強同學們對“中國詩人田野調查”的理解。同學們表示,通過周老師獨到的講解,不僅提高了對“詩人田野調查”、“走出戶外寫作”的認識,而且轉變了詩歌創作的思維方式,更增加了創作詩歌的熱情。
周瑟瑟說,感謝馬麗老師開展的“現代詩歌散文選讀”系列創意寫作課堂與“作家走進校園”活動,同學們喜歡詩歌與文學創作,有很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與讨論的氛圍,今天是《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新鮮出爐的日子,能在中央财經大學馬麗老師的創意寫作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這本書的寫作過程與經驗,是一次有意義的講座。
[責編:王相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