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舊因為疫情而有種種不自由的你,是否已經很想去電影院将那些年前就在期待的新作品飽覽一遍?可因為疫情持續,且境外情況仍舊得不到好轉,我們還是無法踏進電影院一飽眼福。
所幸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新作品背後的故事,比如看看婦孺皆知的姜子牙到底有着怎樣的"前世今生"。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号飛熊,河内郡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一帶)人。他這人,最有名的名号便是"姜太公",也就是"願者上鈎"的主角。他之所以被尊稱為"太公",是因為他輔佐了周西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姬發父子倆,還被姬昌封為了"太師"。
不過在得到周西伯賞識之前,姜子牙活得就太不容易了。他的先祖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呂地,所以他們以"呂"為氏。姜子牙故而也叫"呂尚"。但發展到他這一代,家裡早就不如往昔了。
《戰國策·秦五》記載:"太公望, 齊之逐夫, 朝歌之廢屠"。這話的意思大概就是,姜子牙最初入贅到妻子家中,但因為一直都不會種田、捕魚等謀生手段,他最終被妻子逐出家門,成了"老婦之出夫也"。
後來他遊說過諸侯,也做過一些小官,但都不太長久。生活所迫,五十多歲時,他在殷商都城朝歌當過屠夫,也在古代黃河的渡口棘津 (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 賣過吃食。
《史記·齊太公世家》還記載了另一種說法:"或曰, 太公博聞, 嘗事纣,纣無道, 去之。遊說諸侯, 無所遇, 而卒西歸周西伯。"且《孟子·盡心 (上) 》還提到,因為姜子牙不滿商纣王的昏庸無道,還曾主動遠離商纣王,去到"東海之濱"做個釣魚翁。也正是在這裡,姜子牙和姬昌才給後人留下了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和姬昌識人重用的美談。
到了姬昌身邊,姜子牙的存在感不可謂不強。在最早有關姜子牙的記載,即《尚書》中的《周書》裡,《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 以及《牧誓》、《武成》這五篇周武王的"講話稿",都有姜子牙的影子。《史記·齊太公世家》更是稱:"周西伯昌之脫羑裡歸, 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 其事多兵權與奇計, 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且姜子牙不僅有謀,還有勇。《毛詩注疏》這樣解釋《詩經·大雅·大明》裡的"牧野洋洋, 檀車煌煌, 驷彭彭。維師尚父, 時維鷹揚"這句話:"維有師尚父者, 是維勇略如鷹之飛揚。身為大将, 時佐彼武王, 車馬鮮強, 将帥勇武, 以此而疾往伐彼大商。"《史記》也記載,在牧野之戰時,姜子牙以三軍統帥的身份,"與百夫之師, 以大卒馳帝纣師。"
因為有勇有謀,經曆非凡,姜子牙在先秦就已經得到了很多稱贊。漢代時,在與姜子牙有關的地方,諸如他的故鄉,就已經有專門來祭祀他的廟宇。且這種民間自發的祭祀活動一直持續到唐代。
到了唐太宗時期,因為欽佩并渴望得到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将、治世人才,唐太宗下令在汲縣建立太公廟。這也是姜子牙得到後世帝王尊崇的開端。
而盛唐到明初,可謂是姜子牙在後世的巅峰時期。人們不僅參拜太公廟,還将他視作兵家之祖。"天寶六載(747), 诏諸州武舉人上省, 先谒太公廟, 拜将帥亦告太公廟。"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姜子牙又被尊為武成王。漸漸的,姜子牙成了和孔子這個"文聖"并列的"武聖",成了人們心中的"武神"。
結果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覺得,大家不能把姜子牙捧得那麼高。朱元璋表示:"太公, 周之臣封諸侯, 若以王祀之, 則與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 必不享也。至于立武學、用武舉, 是析文武為二途, 自輕天下無全才矣。"
為了打消臣子們再尊崇姜子牙的念頭,朱元璋甚至耐着性子地解釋:"立武學是分文武為二, 輕天下無全才矣。三代以上文武兼備, 用無不宜, 如太公之鷹揚而授丹書, 仲山甫之賦政而式古訓, 召虎之經營而陳文德, 豈比後世武學止講韬略不事經書, 專習幹戈不聞俎豆, 拘拘于一藝偏長哉。今建武學又立武成王廟, 是近世之陋規也。太公宜從祀帝王廟, 其武成王廟罷之遂為制。"
實際上,朱元璋抵制姜子牙的理由有些讓人啼笑皆非。早年朱元璋曾看到《孟子》,覺得孟子口中的"草芥"、"寇雠"這些話是在諷刺自己,又覺得"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這種話于自己是一種威脅,所以對孟子十分仇視。而《孟子》這本書呢,偏生又是先秦文學中對武王伐纣、姜子牙輔佐周室評價最高的著作,所以朱元璋"恨屋及烏",把姜子牙一起讨厭上了。
因為帝王不喜,人們對于姜子牙的尊崇就開始淡了下來。随着《封神演義》和《三國演義》的問世和流傳,姜子牙不僅在"同一個世界"裡多了黃飛虎這個"準武神"和自己"搶粉絲",還有另一個世界的關羽和自己"争名氣"。
往後,在關羽逐漸正統化的同時,姜子牙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從"武聖"做回了那個神神秘秘的江邊獨釣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