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魏蜀吳曆史

魏蜀吳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2:40:21

城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的标志之一,而都城的出現則是國家的标志之一,都城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對吳文化的研究,吳國都城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頁。關于吳國都城,大家都知道是蘇州,因為史料上明确有古吳都城是姑蘇、姑胥、姑馀。這三個都是蘇州的古地名。但蘇州作為吳國都城,那是在公元前514年之後的事,那麼之前六百多年的吳國都城又在哪裡呢?

魏蜀吳曆史(吳文化知識五十問之二十八勾吳國都城遷徙之謎)1

《越絕書》除記載了姑蘇是吳大城外,還記載:“勾吳故治西江,都牛、須女也。”西江本是指連接太湖滆湖、長塘湖(洮湖)、巨浸(蕪湖)至長江的一條古江,現在稱胥溪。都牛、須女隻是中國星象學識中對應的星座。此記載《漢書》、《晉書》等史志中的天文地理志中亦有詳細的記載。據《漢書》載:南方的古吳地對應的是鬥分野,牛、女星。“鬥分野”代表的是以古西江為界的吳、越分界線,都牛、須女則是對應的古吳領地。說明西江則是故勾吳國與越國疆域的分界線。

除明确提到吳國都城的《越絕書》外,述及吳國都城的曆史資料還有: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殷之末世衰,中國侯王數用兵,恐及于荊蠻,故太伯起城,周三裡二百步,外郭三百餘裡…,名曰故吳,人民皆耕其中。”

《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太王改為季曆,二伯來入荊蠻,遂城為國。”

《世本•居篇》載:“孰哉居蕃離,孰姑徙句吳”宋衷注曰:“孰哉,仲雍字。孰姑,壽夢也。”

《史記•正義》載:“壽夢卒,諸樊南徙吳。”

《越絕書•吳地傳》:“阖闾之時,大霸,築吳{越}城。”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裡。陸八門;水八門,以法地八聰。”

也就是說,從太伯起城後,壽夢、諸樊、公子光(阖闾)共有三次遷徙都城的經曆。

魏蜀吳曆史(吳文化知識五十問之二十八勾吳國都城遷徙之謎)2

下面我們從勾吳國的曆史來分析下。

根據我們現有的曆史資料得知,在殷商末期,泰伯帶着仲雍從周原岐山來到江南小丹陽梅裡一帶。後起城“太伯城”建立勾吳國。到周武王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分封周章于吳君,立為諸侯。再到勾吳國第18世吳君去齊為止,時間約在540年左右。這麼長的時間,勾吳國一直默默無聞,史料中也沒有記載都城的遷移。《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周之胄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說明這段時間,吳沒有與周王朝有聯系。

在中國曆史上,作為都城,一般是不會随意遷徙的,特别是王朝地位、領地穩固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說,這段時間勾吳國的都城應該在故“勾吳”地區。

公元前585年,勾吳國傳至十九世壽夢。“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可知到壽夢時期,勾吳國開始強大,疆土不斷擴張至大江北面,并在大國晉國的教授下,開始與大國楚國相對抗。這時國家的領地中心已經向北轉移,國家政治中心也有可能向北遷移。若勾吳國都城向北遷徙,那麼“宜”國都城的位置是最為合适的。考古發現,原“宜”地大港地區發現大量吳王墓,其中已經明确的有壽夢第三子餘昧墓。從考古結果可以證明壽夢确是把勾吳國都城遷移到了“宜”地。

《春秋左傳》載: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這是壽夢時期的戰果,可謂巨大。不過,随後大國楚國進行反擊,很快奪回了州來等失地。地處長江邊的都城很快就變成敵我雙方的前沿陣地。故壽夢死後,到了諸樊就不得不考慮将政治中心南遷了。《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無歲不有吳師”。意思是自楚昭王即位,沒有一年不見吳楚戰争的。這樣算來,勾吳國在宜地時間不算長,就是壽夢執政時期,約25年左右。期間,主要是領地向北擴張。

《史記•正義》載:“壽夢卒,諸樊南徙吳。”“吳”實際上是“勾吳”國的省稱,特别是後世常把壽夢之前的勾吳國,稱為“故吳”或“勾吳”,之後勾吳國擴張得來的領地,隻省稱為吳地。

諸樊南徙應該是事實,一是公元前545年,餘祭封齊臣慶封于朱方,而朱方位置正好是以前丹徒古“宜”地。這則史料說明,在餘祭之前,吳都已南遷。二是唐陸廣微撰《吳地記》載: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築之,不足,又取吳地黃渎土,為大小二城。《越絕書》載:“伍員取利浦黃渎土築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即阖闾元年,伍子胥建“阖闾城”用的是潤州利湖的土築之。說明,諸樊南徙之城應該離“阖闾城”不是太遠,而且是在潤州地面上。

魏蜀吳曆史(吳文化知識五十問之二十八勾吳國都城遷徙之謎)3

那麼諸樊南徙到底遷在哪裡呢?

壽夢時期,勾吳國已把蘇南領地全部擴為吳國領地,所以這個地方應該是蘇南的中心地,按地圖上看,應該是在常州、丹陽南部。這個地區古時有城三:淹城、阖闾城、葛城。三城中,隻有葛城符合條件,既屬于潤州領地,同時它位于丹金溧漕渠邊,是伍子胥伐楚返還經過之路。考慮到吳王餘昧墓在丹徒“宜”地,葛城遺址必須離丹徒宜地不遠,水路交通要非常方便。葛城在各方面恰好都符合這些條件。

根據丹陽葛城遺址考古結果:葛城遺址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吳國大型城址。遺址延續時間較長,保存較好,其使用時代貫穿吳國曆史的整個過程,因此内涵較豐富。發掘過程中,揭露出葛城的三期城牆牆址、城門以及相應的濠溝。綜合考慮葛城遺址的地理位置、所發現的遺迹,以及鄰近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窖藏和墓葬,推測此城址可能是吳國政治中心從鎮江丹徒遷往太湖平原地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地點。說明,葛城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的城池,可能是像淹國一樣的都城,或是早期吳國的邊城。諸樊遷都隻是利用原有的城池。

這個都城經曆了諸樊、餘祭、餘昧、吳王僚,前後經曆約46年。在大國晉國的扶持下,吳國同楚國開戰。楚國在遭受吳國沉重打擊後,為了從背後牽制吳國,楚國也開始扶持越國,南方的越國開始騷擾吳國,這期間,吳國主要是與楚國、越國開戰。

公元前514年,諸樊之子公子光刺殺吳王僚,成為勾吳國第24世國君,改名為阖闾。阖闾上台後,聽從大臣伍子胥的勸告,先征服南面的越國後再伐楚。也為了改變下環境,阖闾命伍子胥選城址,再一次将都城南遷。伍子胥在吳中之地“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條件,認為太湖東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間:西面有湖泊、丘陵為屏障,不利于楚國進軍,且能為築城提供大量石料;吳中平原沃野、魚米之鄉,正是絕佳的大後方。伍子胥在姑蘇所築的吳大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勾吳國最後一個都城“吳大城”。

最後一個都城經曆了阖闾、夫差二代吳王,曆經42年。期間是先征服南面的越國,後夫差率部北征,開拓北部中原疆土,稱霸春秋,到最後吳國被越國滅亡。

這四個曆史不同時期,正好對應了上面所說的都城三次遷移。見圖:

魏蜀吳曆史(吳文化知識五十問之二十八勾吳國都城遷徙之謎)4

勾吳國都城遷徙示意圖

現總結如下:

第一個都城名字應該是“勾吳”。是泰伯所建,“勾吳[yu]”既是國名,亦是地名,地在句容。查閱句容城建史,句容城最早是三國時代修建的。那麼三國之前的句容城在哪呢?史料沒有記載,但有個地方很像勾吳遺址,那就是位于中心地帶的赤山湖邊葛村,這還有待于考古證實。

第二個都城原是古“宜”國的都城,是壽夢遷移的城,曆時約25年。附近葬有壽夢及其子女的墓。古“宜”國都城的具體位置還沒有被挖掘出來,丁崗葛村是懷疑對象。

第三個都城是壽夢長子諸樊遷移的城,利用了原有的古城,曆時約46年,葛城遺址已被挖掘出來。

第四個都城是諸樊長子光修建的城池,曆時42年,屬勾吳國最後一個都城“吳大城”,目前已被考古挖掘出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