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

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2:41:25

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世界本原問題是哲學第一問,提問者古希臘泰勒斯因此成為曆史上第一位哲學家世界本原就是宇宙的本質,是宇宙萬物終極的統一性(普遍性),是自然哲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整個哲學體系最基本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稱之為真理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春秋末期,道德經是其唯一傳世之作在真(自然哲學)、善(倫理哲學)、美(藝術哲學)總體框架下,道德經就其主體内容和目的而言,是典型的倫理哲學,斷不可歸入自然哲學範疇那老子又如何解決具有自然哲學屬性的世界本原問題呢?原來是道德經構建的哲學基礎竟然蘊藏着宇宙最大的奧秘,那就是被人們戲谑兩千多年的“無中生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無中生有---論老子對世界本原的終極構建)1

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

世界本原問題是哲學第一問,提問者古希臘泰勒斯因此成為曆史上第一位哲學家。世界本原就是宇宙的本質,是宇宙萬物終極的統一性(普遍性),是自然哲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整個哲學體系最基本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稱之為真理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春秋末期,道德經是其唯一傳世之作。在真(自然哲學)、善(倫理哲學)、美(藝術哲學)總體框架下,道德經就其主體内容和目的而言,是典型的倫理哲學,斷不可歸入自然哲學範疇。那老子又如何解決具有自然哲學屬性的世界本原問題呢?原來是道德經構建的哲學基礎竟然蘊藏着宇宙最大的奧秘,那就是被人們戲谑兩千多年的“無中生有”。

一、自然哲學的發展脈絡和探索世界本原的困境自公元前6世紀泰勒斯始,在自然哲學領域,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哲學進入本體論時代,窮究世界本原問題1000年,直至公元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堅信,找到世界的本原,找到萬物的普遍性(統一性),就可以确定性(必然性)地描述這個世界甚至推演未來世界。期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世界本原論,現将自然哲學範疇内的代表性理論的簡述如下: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是萬物統一的基礎,是世界的第一因,萬物從水産生又還原為水。萬物千變萬化,唯有水不生不滅。

阿那克西美尼:氣是世界的本原,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氣的深厚化或稀薄化而産生。

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的本原,萬物從火變化而來,又複歸為火,整個世界就是火按一定的規律此消彼長,周而複始的變化過程。

恩培多克勒:水、氣、火、土四種物質(四根)是世界的本原。四根是永恒的、各自獨立的,不相互産生和轉化,但可以結合和分離,以至于形成千變萬化的世間萬物。

阿那克薩戈拉:種子是萬物的本原。其中的種子是指與它所組成事物的性質相同的微小的物質顆粒,所有種子都是永恒存在的,沒有産生,也不會消滅,各自獨立,不能相互産生和轉化,在數量上無限,在種類上也是無限的。

德谟克利特:原子與虛空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是構成萬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實體,每個原子都相同,是絕對充實的,沒有空隙,是不可入的,在時間上是永恒的,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并處于永恒的運動中。

另外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學說,包括畢達哥拉斯的“數”、巴門尼德的“存在”、柏拉圖的“理念”等非屬自然哲學的世界本原論,在此不再羅列。

從上述各種本原論看,“原子與虛空”是最具理性的學說,但與其它學說同樣,也逃不出被證僞的命運。這是第一因索源的不徹底性決定的,所有被作為世界本原的物質都經不起哲學理性的進一步追問:它又來自何方?它的因又是什麼?隻要沒有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終極的答案,這種學說就一定無功而返。因此,這是西方古典自然哲學探索世界本原最終折戟的最根本原因,使哲學家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陷入了第一次困境,開始懷疑世界是否具有統一性和确定性問題。結局是探求千年而不得的第一因拱手讓位于上帝,在公元5世紀至15世紀的1000年中,自然哲學本體論幾乎停滞,而擁有上帝的宗教在歐洲一統天下。

直至公元15世紀,在文藝複興運動的推動下,近代哲學才重啟發展之路,最重大的标志是從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向。哲學家們暫時放下直接探究世界本原,轉而探索如何去認識世界本原。認識論要解決起點的可靠性和過程的合理性問題,由此産生了兩套哲學體系:以笛卡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堅持起點是人的理性,過程是演繹推理;經驗主義堅持的起點是經驗,過程是歸納法推理。休谟對理性主義的起點與經驗主義的過程都進行了批判,使人們又一次感受到認識世界本原的過程也幾乎無路可走。所幸休谟的學生康德卻把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體系有機結合,使認識論重新煥發生機。最驚喜的是,自然哲學的經驗主義衍生了一門深切影響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學科:科學。自18世紀起,科學異軍突起,幾乎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使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很自然,人們将追求真理的希望寄托于與自然哲學一脈相承的科學,希望科學家去回答哲學第一問,去找到世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并解釋現有的世界,預測未來的世界,完成哲學的終極使命。

科學的無往不勝讓科學家們雄心勃勃,堅信可以找到“上帝”的鑰匙和密碼(第一因),以一個方程式描述整個世界,包括未來的世界。結果如何呢?牛頓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以為是世界普适定律,但在回答産生萬有引力的的第一因上,他最終隻能請出上帝來推動。而且,後來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的發現對萬有引力在微觀世界徹底證僞,使其科學性僅限于宏觀世界。愛因斯坦去掉了牛頓力學的絕對參照系,建立了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建立了物質與能量的關系式E=mc2。然後他想建立統一場理論,找到所有作用力,包括宏觀世界的萬有引力與電磁力和微觀世界的強作用力與弱作用力的統一性,用一種統一的相互作用力去替代四種相互作用力,但最終愛因斯坦和後繼科學家沒有完成統一場理論,也無法解決自然哲學的統一性問題。量子力學的不确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表明微觀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能同時被确定,在科學上否定了這個世界的确定性問題。哥德爾在數學領域提出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指出人類不可能構建一套沒有遺漏的描述世界的數學方程;而曾經号稱能窺透上帝腦袋,将建立“T恤衫理論”(能打印在T恤衫上的萬有理論)的霍金,也宣布哥德爾在數學領域的不完備定理,同樣适用于物理學領域,人類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無一遺漏地描述這個世界。至此,科學非但沒有完成自然科學家寄予的厚望,反而把他們帶入無法自拔的困境,人類關于世界本原的探索,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哲學家第二次陷入追求真理困境。

難道真的是上帝創造了世界?世界沒有本原?永遠找不到形成宇宙的第一因?事實上,老子在2000多年前,已經把答案寫在道德經裡。

二、如何理解老子構建的世界本原論

盡管自然和萬物也是道德經的主要核心概念,但道德經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人自身和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典型的倫理道德哲學。不過,在這個道德哲學體系裡,老子安置了一個堅如磐石的哲學基礎,就是世界本原論。這是一個如其所說“玄之又玄”的理論,千百年來,人們或不求甚解,或望文生義,或生搬硬套,更離譜的是,有些人竟然将其看作萬能論,認為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需求可以做不同的理解。這種對道德經的曲解導緻五花百門、千奇百怪的解讀,誤導了一代又一代人。最極端的是,老子嚴謹、理性的社會倫理哲學竟然可以衍生煉丹術和長生不老功法,這也許老子也始料不及。所幸道德經在行動層面的思想“甚易知,甚易行”,已深刻影響世界(主要是中國和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道德、倫理、政治、社會各方面。道德經已翻譯出版數十種文字,廣泛流布全世界。如果再深入挖掘道德經的哲學體系基礎,理解其構建的深邃精妙的世界本原理論,必将使人們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解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前述西方探索世界本原的第一次困境可以看出,關鍵在于被假定為世界本原的物質不是第一因,還有上溯的可能性;或者是假定的世界本原不具有物質性,超出自然哲學的範疇。老子是如何構建世界本原呢?

老子的世界本原觀主要體現在五個論述:其一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二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其三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四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其五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直觀理解,第一處和第二處所指的世界本原是無,其餘三處所指的世界本原是道,是不是前後矛盾呢?首先需要準确理解道的涵義(參見專論“道德經論道”):一方面,道是統攝宇宙并且内在于萬物的自然法則,是抽象化的形而上概念;另一方面,道又不是虛無的,它有形而下的部分,可以接續實有(天、地、人、萬物)。因此,以道作為世界本原的理解可以接受,但不夠準确,因為道的首要内涵是非物質性的形而上概念,其次才是支撐概念的具有物質屬性的形下部分。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老子把道與一(道的形下部分)分開了,如果将道作為世界本原理解就會受到非物質屬性的質疑,而一就是順理成章的世界本原了。那麼一是什麼呢?道德經對一的直接描述“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随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與對道的其中一處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相呼應,可見一是道的形下部分,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不明不暗,不可名狀,是天地萬物生成前的混沌狀态。對于一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經有以下三處表述:“載營魄(按:營魄,于人是精神與肉體,于物是内在本質與外形)抱一,能無離乎”;“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可見一的地位和作用已接近一,是人、神、天、地、萬物可以獲得的一的部分,進一步佐證了一是道的形下部分的論證。因此,一作為世界本原理解,經得起物質性的反诘,但仍然是一個抽象化概念,難以嚴格、清晰解釋其第一因的屬性。因此,需要對一進行更深入、細緻的剖析,确定一和無與有的關系,探究一的内涵和本質。

我們知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古文常用的互文句,可以理解為:無與有,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至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結合“有無相生”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理解,就可以推理無與有不是分立的,是一個統一體,是天地萬物生成前的存在狀态,就是一。那麼,一為何要分成無與有呢?“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可見,無與有雖然是關聯的,甚至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但又各有不同的性質和作用。無具有四大屬性,首先是第一因屬性,無的初始因還是無,沒有上溯其它第一因的可能性;第二,非物質屬性,無在與萬物的聯系上,還是隔斷的;第三,無不能外現,隻能内觀,但内含玄妙和動力源泉;第四,無依附于有,是有的内在本質,也是有生成的天、地、人與萬物的内在本質。縱觀全書,無是道德經核心思想,其重要性甚至超過道,因為全書的倫理哲學絕大部分都基于無展開論證或闡述。除無之外,不、虛、弱、後、柔、雌、下、靜、少、寡、曲、枉、敝、窪、小等等都是無的引申,在書中幾乎無處不在,這些詞語一般都指向人類常識的反面、消極面,卻是道德經推崇的正面、積極面,或者更高的層面,這就是基于萬物隐性的本質無的内在作用得到的推論。“萬物生于有”,有具備物質性、可見性,是生成萬物的最原始物質形态;但“有生于無”,因此有不是第一因,而是無不可或缺的載體。因此,一作為無與有的統一體,有無的第一因屬性和有的物質屬性,整體理解為世界的本原,具有完全、徹底的不可反诘性和終極的本體論哲學意義,老子玄妙精微的“無中生有”宇宙生成模型充滿了哲學理性和智慧的光輝。

最後,道德經通過軟硬兩條紐帶連通道與人的關系,形成了完整的哲學體系。其一是通過精神的“法”的軟紐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二是通過物質的“生”的硬紐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含義:道生一,一生無與有,無與有生天、地、人,天、地、人生萬物)。這樣,在堅實的宇宙本體論哲學基礎上,道德經揭示了天地萬物的終極本原和内在本質,為尊道、持一、尚無的人倫哲學樹立了無可辯駁的權威性。

三、老子世界本原論的現實意義

如果西方先哲們在2500多年前提出世界本原之問時能夠獲得并準确理解老子的世界本原觀,古希臘持續千年的相關讨論将毫無意義,也就不會有前述所謂的第一次困境。有人會說,老子的世界本原觀雖然不可反诘,但畢竟過于抽象化,尤其是“有”具體指什麼物質,物性有什麼特點等并不清楚,沒有現實意義。這種觀點太過于苛求,沒有考慮老子所處的時代條件,哲學本來就是基于抽象思維産生的,它指明方向和方法,具體物質的探索應交給科學。現在,我們以老子世界本原論為基礎,探讨其于現代科學的實際價值。

上一章我們提到,自十五世紀開始,西方哲學家尤其是後繼的科學家們,在直接探索世界本原無果的情況下,自然哲學轉向去認識探索過程,在突飛猛進的科學道路上,卻遭遇了第二次困境,科學似乎證明,世界沒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哲學家們突然沒有了方向:難道世界真的沒有本原,追尋了兩千多年的真理并不存在?那麼,老子的世界本原論是否能破解這個困境呢?在其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嘗試用現代科學成果進行假設,把世界本原的具體性狀和内在本質描述出來。

根據道德經的描述,無沒有具體的形狀,隻能内觀其深奧玄妙的内在本質。全文對無及其引申的“弱、柔、下、小”等等體現的積極作用,是基于無是天地萬物的内在力量源泉。因此,我們假定無是正能量與反能量最初處于絕對平衡的狀态。能量無形、無味、無聲,在絕對平衡的條件下也無感,是一種虛無的狀态,符合老子對無奇妙玄通的描述。當然,在老子年代,還沒有能量的概念,所以我們隻能假定,并不是哲學家确定的思想。

有是生成萬物的最原始物質形态,為便于後續的讨論,我們将其定義為玄質。玄質的定義一方面體現道德經中“玄”的特殊意義與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後續将論及的這種物質極不穩定、稍縱即逝的内涵。根據“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的觀點,可以推測“有生于無”的基本過程:能量最初絕對平衡,正反能量完全相等,整個宇宙處于徹底虛空的狀态,這是無的最初狀态。在特定條件下,無中生有,即其中的正能量轉化為玄質,同時無由能量的絕對平衡狀态随之轉變為相應的反能量狀态,此時宇宙由有與無的統一體即玄質與反能量組成。根據“有無相生”的觀點,正能量轉化為玄質的過程不是瞬間單向完成,可能經過多個循環過程完成。反能量與玄質是伴生的,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是老子哲學中一的内在本質,也是世界本原為無與有統一體的重要依據。我們據此再推測“天下萬物生于有”的過程:玄質是極不穩定的物質,在生成的同時即受到伴生的反能量的強烈作用,不同的條件(例如不同密度)聚合為不同的微粒子,微粒子經過若幹層級的聚合作用形成各種原子、分子,最終形成萬物。在此過程中反能量轉化為強作用力、弱作用力、磁力和引力,使萬物内部和外部在宇宙中最終處于平衡狀态。當然,在萬物形成過程和今天的現實世界中,能量不斷發生轉化和遷移,也會發生逆過程産生正能量,如太陽不斷發出的熱能,人類開發的核能等。事實上,人類現在利用的各種能量都來源于反能量的轉化(如水電)和逆過程的正能量。本質上,反能量化育萬物、生成世界,逆過程的正能量消耗世界。反能量來源于無,雖然是隐性的,卻于萬物的内部和外部無處不在,可見,無是天下萬物的力量源泉,與道德經立論的重要基礎相合。

上述假設和推測是一個哲學思維的過程,對科學來說,可能會有偏差甚至錯誤,但是否具有啟示意義呢?下面幾點值得重點關注:

(1)在正反能量完全平衡的宇宙初期,生成玄質的同時必定産生反能量,并作用于玄質,使之發生聚合作用,聚合成不同的微粒子(可能有多個層級),不同微粒子進一步組成不同原子。因此,理論上存在玄質,但純粹的玄質并沒有出現過,因為負能量與玄質是伴生的,不可分割。這是我們定義世界本原為無與有的統一體(玄質與反能量的統一體),而不是有(玄質)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2)如果這個萬物生成的過程成立,那現代物理學的四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的來源都是宇宙最初的反能量,那就可以通過深入研究萬物聚合的整個過程,構建愛因斯坦最終放棄的統一場理論。

(3)在現代科學中,人類實現了物質轉化能量,核能是最成功的範例;那麼我們能否在老子本原論的理論框架下,用正能量直接轉化玄質呢?然後再用可控的反能量生成各種粒子和物質,直至生成我們設定的未來世界?如果實現了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化,世界的普遍性和确定性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自然哲學的終極問題就解決了。

由此可見,老子的本原論對現代科學具有重大的、颠覆性的啟示價值,為科學家認識自然、造福人類指明了方向。

四、老子的無與釋氏的空

前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說過:“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難道老子的無與釋迦牟尼的空殊途同歸?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與老子是同時代的人,同列世界曆史上最重要的幾位大思想家之一。無與空在字義上基本相同,都是空無一物、虛空的意思。但兩位思想家都不約而同指出,名是不恒久的、不可靠的。道德經說“名可名,非恒名。”金剛經裡,類似“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的句式很多,可見拘泥于字義的理解沒有意義,因此應從各自不同的哲學思想去體悟無與空。

空性是佛理的核心内容。釋氏佛陀為了普度衆生,首先要破除衆生牢固的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他主要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方面是拉長空間與時間,使衆生的我和我所相較之下如同瞬間即滅的微塵,從而初步放松執念。佛經之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由一千個小世界組成,而一個小世界是包括日月星辰在内古人能感知的世界,可見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間範圍之廣;更有《大智度論》中描述:“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可見,佛世界的空間域是超乎想象的。對于時間的長度,佛經的說法也是很驚人的,例如金剛經說:“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裡的劫應以大劫理解,即是地球的一個生滅過程,無量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長度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在佛設的無邊際空間和無窮盡時間裡,衆生對我執必有所淡化,但不可能達到破除我執的效果,于是,佛陀還要随順凡夫的理性,解構他們眼中的真實世界,最終通過度化,使他們證悟空性,攀緣真如,實現打破無明見真實的終極目标。

佛陀是如何解構的呢?他首先随順衆生暫時承認實有,然後告訴衆生這個實有不是無條件突然出現的,是各種因緣和合的結果,即所謂緣生,這個說法符合衆生的體驗,容易接受,這樣可以确定實有的事物沒有獨立存在性。進而佛陀再告訴衆生,這些緣生的事物随着因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不變的,這也符合邏輯推論和衆生體驗,也可以被接受,所以就确定了事物沒有常一不變性。因此,佛陀讓衆生接受了事物沒有獨立存在的常一不變性,佛學上叫性空,或者無自性。這樣,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解構,讓衆生接受緣生性空的觀念。更進一步,事物無自性,它是各種因緣臨時和合的結果,而且不斷變化,最終還要消亡,它在衆生意識中的存在隻是因為安立了一個名字而已,所以這種存在實質上是暫時的、假的,所謂假有唯名。這個觀念的接受難度就比較大了,有些衆生說,就算是暫時的,也是真實存在啊!怎麼能說是假有呢?不用這個名字,用另一個名字也行啊!要解除這種疑慮,可以用一座山為例進行解構。我們稱為“山”的東西由很多的石頭、泥土、樹木、花草等組成,本質上是石頭、泥土、樹木、花草等的堆積物,并沒有在它們之外生出一個新的東西;同樣,一塊泥土(或石頭等其它東西)由一些砂子、黏土等組成,本質上也沒有在砂子、黏土等之外生出新的東西;如此類推,砂子、二氧化矽、矽原子、原子核、質子、誇克等等,無窮分解下去,最終的狀态就是空,那衆生意識中的山就是假有了,現實世界就是假有唯名。最後,在假有唯名的基礎上,抽掉名字、語言,就是離言空性了,衆生認為真實的世界其實就是緣起無生,這就是空性的解構過程。誠然,佛學屬于宗教信仰範疇,本無需理性思維,但佛陀為随順衆生,建立了一套佛理體系去打破衆生的我執、實執,引導他們證悟空性,修成正果。

從上述對佛學空的分析,與老子的無進行比較,雖然字義基本相同,但内涵、作用與目的都不相同:

(1)釋氏的空的思想是宗教哲學範疇,是超驗的,理性和邏輯思維不是必需的,佛學的解構過程是為了随順衆生的理性,打破我執;老子的無的思想是道德哲學範疇,必須有缜密的理性和邏輯思維。

(2)釋氏是解構真實世界以證悟空,并以空性為目标認識世界;老子是以無中生有,再生萬物,并把無作為事物的内在本質和力量源泉帶入現實生活,指導人們修煉自身和處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兩者的方向和目的正好相反。

(3)釋氏的空是無生,本質是從來沒産生,一直不存在,完全虛空、清淨、空寂;老子的無是表面虛無,内蘊玄妙,可推論物質生成之前是能量絕對平衡狀态,也是完全、徹底的虛空狀态,但在一定條件下,正能量轉化為玄質,同時無從絕對平衡狀态轉化為反能量狀态,反能量作用于玄質生成各層級微粒子,并繼續作用組成各種原子、分子,最終形成萬物。

朱清時院士上述“山頂”觀點來源于其2009年的一個講演報告“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他在多個場合演講中以量子物理學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說明人的意識(觀測)對微觀粒子的影響,以薛定谔的貓思想實驗說明人的意識對宏觀世界的影響。認為隻要不施加觀測,就處于不确定性的疊加态,隻要施加觀測,人的意識就使疊加态發生坍縮,轉化為确定性本征态。進而他指出物理學最前沿的弦論認為: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即振動态,包括頻率和波長),具有非物質性,如同樂器發出的音符,非樂器本身。因此,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非物質的,是意識的,提出“心物一元”的論斷。同時他說佛學中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宇宙的本體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也是非物質性的,因此科學與佛學殊途同歸,從而發出“山頂”之歎。

朱清時院士的觀點引起很大的争論,佛教中宇宙的本體非物質性是可接受的,也是公認的;但在科學範疇内讨論世界本原的非物質性顯然是不合理的,本文通篇強調世界本原的物質性是必要條件,觀點鮮明。但朱院士在其觀點的論證過程中引用的兩個觀點值得注意,其一是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換已被科學界接受(核裂變是物質轉化成能量的典型例子,但科學家也許擁有證明能量轉化物質的手段,卻至今沒有以能量制造出任何物質);其二是基本粒子與其反粒子是在虛空中産生的,是無中生有。這兩個觀點正好與我們在前面讨論老子的世界本原論時的科學假設與推測很相似;而與佛教“無生”的空性觀正好相反。因此,應該說:自然哲學家與科學家苦苦探索而不得甚至懷疑不存在的山頂出現了,老子在2500年前就在那安裝了一盞明燈。

五、結語

老子深谙天道,其智慧之深邃無以度測。道德經開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的“玄”字,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字謎,抑或是他無法言說的宇宙密碼,隻有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才會撥雲見日、熠熠生輝!

直至今天,各式各樣的世界本原論還層出不窮,也有人提出過類似“無中生有”的觀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人勞倫斯.M.克勞斯的《無中生有的宇宙》。這類觀點大多是一些假說或者猜想,沒有嚴密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支撐,大多經不起非第一因或者非物質性的反诘,無法讓科學家信服,對科學的發展難以起到有效推動的作用。

老子“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世界本原觀是全面、系統、嚴謹的,是以哲學理性内觀宇宙奧秘和透徹剖析萬物内在本質的理論體系。以無與有的統一體作為世界本原,在理論上具有不可反诘性;在現實意義上對科學具有颠覆性的指導價值。老子世界本原觀在哲學層面确證了世界本原的存在,解決了西方自然哲學家二度迷失的困境;在哲學層面确證了能量與物質轉化的關系,讓科學家在實現了物質轉化為能量的基礎上,更加堅信能量可以生成物質;在哲學層面上可以演繹世界萬物形成的過程,提出以可控反能量按不同條件作用玄質生成不同粒子以緻原子的構想,是解決世界确定性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哲學層面可以推測宇宙萬物内外存在的各種作用力都來源于宇宙形成最初的反能量,使統一場理論的構建成為可能。

另外,老子世界本原觀認為無是天地萬物的内在本質和力量來源。因此,以無的理性去剖析和處理倫理道德問題,符合宇宙自然法則和物性,是最佳的識事思維和行事原則。老子世界本原觀是道德經的立論基礎,對其準确理解和解讀能夠達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目的,消除他“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慨,在理性的光輝下,信其言,遵其行,道德經這塊人間哲學瑰寶将更加輝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