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6月8日電 題:魚蝦“上樓” 污水“截流”——海南文昌探路近海養殖綠色轉型
新華社記者羅江、周慧敏
新建的二層建築外觀與普通廠房無異,裡邊卻别有洞天:跨梁架空結構下,養殖池、給排水管道、供氧管道有序分布……在海南省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裡建起養殖示範廠房,魚蝦“住進”遮風擋雨的小樓。
養殖戶曾廣能在養殖示範廠房裡給魚苗喂食。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廠房裡,寶峙村養殖戶曾廣能向養殖池投放飼料,“老鼠斑”“藍瓜子斑”魚苗快速遊動。馮家灣沿海農民世代靠海吃海:爺爺出海捕魚、父親上岸養殖,曾廣能把魚塘“搬進”樓房。
作為去年首批入園的養殖戶之一,曾廣能嘗到了工廠化養殖的甜頭。前段時間,他銷售了20多萬尾魚苗,收入超百萬元。“比起傳統露天養殖,這裡溫度恒定、光照可控,空間利用率高,培育高端品種魚苗很有優勢。”曾廣能說。
20世紀80年代末,馮家灣優良的海灣和水質吸引大批水産養殖企業進駐,漁民紛紛上岸養殖。在這個全國聞名的“蝦苗谷”輻射帶動下,文昌市蝦苗産量一度占全國市場份額的近30%。到2016年,馮家灣海岸線上已有987戶養殖戶,涉及6984人。
然而,粗放擴張下海洋生态頻頻告急:密布的抽水管道和魚塘像海岸線上的一道道傷痕,沙灘淤泥化、紅樹林退化、海水質量下降……
生态之殇反噬着農民的生計。“大家私接管道抽海水,養殖尾水又直排大海。”曾廣能說,局部海域水體水質惡化導緻養殖效益大幅下降。
針對問題,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态紅線區内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清退隻是第一步,文昌利用沙港崀地區近7000畝國有土地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探求産業轉型、群衆增收和生态保護的共赢。
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管委會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劉文龍介紹,園區規劃1528畝土地,引導從紅樹林保護區、馮家灣一類生态紅線區以及沙港崀地區退出的460多戶養殖戶分批入園。同時,建設深海取水工程和給排水系統,統一從近海2公裡、水深9米的位置取水,養殖尾水經過四級淨化确保達标排放。
圖為建設中的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一棟棟新廠房拔地而起,企業和科研機構慕名而來。截至目前,園區已引進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渤海水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等16家企業和科研機構。
渤海水産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96畝水産育種基地。基地完全建成後,南美白對蝦種蝦年産量可達20萬對,預計年産值達2.28億元。依托基因芯片和分子育種技術,該公司還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開展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的良種選育。
渤海水産建成的養殖車間。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在渤海水産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的養殖車間裡,光源調節、海水超濾淨水、水質監控、自動投餌等設施一應俱全,養殖池飼養着公司自主選育的“廣泰1号”南美白對蝦品種。企業的工作人員正在開展新品系選育和隔離養殖測試等工作。
企業和科研機構帶來的新品種、新技術正惠及入園養殖戶。在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和海南晨海水産有限公司指導下,養殖戶開展水産新品種試養。曾廣能的養殖池所在廠房的二樓,屋頂采用透明鋼化玻璃,自然采光量充足,養殖池中的海葡萄清晰可見。這種藻類可作為高端餐飲食材,市場價格每斤高達50元以上。
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推動産學研集聚發展,為養殖業轉型升級、養殖戶增産增收賦能。通過集成配套關鍵技術和設備,落地綠色養殖示範項目,實現勞動生産率、養殖收入明顯提高,環境負荷、經營風險明顯下降的目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