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易地搬遷計劃?春回大地,萬木争榮近日,記者走進地處廣西田林縣樂裡鎮百花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看到一棟棟高大的住宅樓房整齊矗立,依山傍水,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巷道貫通小區在安置小區休閑小廣場,孩子們追逐嬉笑打鬧,老奶奶們悠閑地曬着太陽,老爺爺們有的在拉馬骨胡、有的在下象棋……一幅景美人和的新景象,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廣西易地搬遷計劃?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春回大地,萬木争榮。近日,記者走進地處廣西田林縣樂裡鎮百花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看到一棟棟高大的住宅樓房整齊矗立,依山傍水,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巷道貫通小區。在安置小區休閑小廣場,孩子們追逐嬉笑打鬧,老奶奶們悠閑地曬着太陽,老爺爺們有的在拉馬骨胡、有的在下象棋……一幅景美人和的新景象。
在廣西,這兩年搬進新房的群衆不少。廣西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有的地方甚至“石頭縫裡不出苗,熬幹汗水吃不飽”。改變這部分生存環境惡劣的群衆生活,易地扶貧搬遷是根本出路。
可是故土難離。不願搬的怎麼辦?搬出去能住得好嗎?……這些都是壓在易地搬遷貧困戶心頭的大石頭。為讓石頭落地,廣西調政策、強基建、配産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易地搬遷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隻得搬出窮窩窩
“我連做夢也沒想到,像我這樣祖祖輩輩住在大石山區的貧困戶還能搬到縣城,住進這樣寬敞明亮的樓房,這個春節我們過得特别舒心。”在百花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自大石山區的田林縣浪平鎮弄陀村的村民譚剛團激動地說。
譚剛團以前居住在大石山區,常年幹旱缺水,生活條件惡劣,住的是木瓦結構的房子,雨天漏水,冬天寒風呼呼,一家四口的生活來源靠種四五畝玉米,生活十分艱辛。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隻有搬去環境更好、交通更便利、資源更豐富的地方,才能改變現狀,改善生活。
“針對田林縣部分地方自然條件惡劣,難以持續發展的境況,縣委縣政府多次開會讨論,确定扶貧搬遷安置點16個,要搬遷近萬人。”田林縣委書記彭斌說,“但搬遷戶的工作難做:有人離不了根,不搬;有人不信天上掉餡餅,不搬;還有人覺得搬出去沒意義,不搬。”
為了“搬得出”,廣西出台《關于加強貧困地區整屯(自然村)搬遷工作的意見》等“1 4”文件,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包點縣級領導幹部專項考核辦法(試行)》,這些文件增添了貧困地區搬遷的底氣。“那段時間,有的幹部整月都是住在村裡,晚上九點還在村民家裡聊家常講政策做工作。”彭斌說。
倒排工期,明确完成各項目标任務的時間節點,層層傳導壓力,努力終有成果。現在,田林縣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16個,建設安置房1932套,總投資4.65億元,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戶9679人,完成搬遷任務的100%,讓群衆徹底挪了“窮窩窩”,住上“金窩窩”。
“自搬遷到安置點之後,我平時到縣城打零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此外,我還利用安置房一樓人流較多的優勢,自家開起了小賣部,經營日用品,月純收入2000元左右。”譚剛團笑着說。
在桂平市紫荊鎮移民搬遷安置區,記者走進了搬遷戶劉耀天的家。“托黨和政府的福,讓我們貧困戶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我也當上了‘護林員’,有了比較穩定的收入。”劉耀天說,他家5個人,是從紫荊山區白雲村搬來的。原來住在白雲村的大山溝,住的是泥巴牆瓦房,交通不便。于2017年12月搬進了現在這個新家,規格是一廳3房,120平方米。
近年來,桂平市通過多途徑籌措資金,實施四大安置區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建設安置房30多幢780多套。“全市上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擔當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進項目征地、建設進度、後續扶持、就業創業等項工作,确保搬遷群衆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緻富。”貴港市委副書記、桂平市委書記鐘暢姿說。
為加快搬遷進度,桂平市政府出資對已竣工的住房,統一安裝便盆、洗漱盆、水、電、有線電視等,達到入住使用條件,方便搬遷戶拎包就能入住。截至2017年11月底,桂平市已完成2016年、2017年易地搬遷安置任務,喜獲廣西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綜合排名第一。2018年10月8日,桂平市又有340多戶1490多人同日喜遷新居,至此,桂平市完成搬遷安置1328戶5708人,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
2016—2018年,廣西全區共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萬人。在各地的大力推進下,到2018年底廣西累計搬遷貧困人口69.3萬,搬遷入住率99%。
慢慢就有了歸屬感,不會想回去了
“搬得出”隻是第一步,要讓搬遷出來的居民“穩得住”,還要布局好配套設施,解決後顧之憂。
“搬到新家我就進了新學校,比原來的學校好很多,還可以學習電腦和美術等課程,以前都沒有。”剛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全家搬到田東縣平馬鎮東環路東側平洪安置點的黃妃說。黃妃媽媽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能夠這麼順利地進入城裡的學校就讀:“一直都擔心女兒的上學問題,這下徹底安心了”。
新修的大樓、嶄新的桌椅,十二年一貫制的濱江學校正位于安置點旁,有效保障了平洪安置點306名随遷子女的就近入學。“學校修在安置點旁,就是為了讓搬遷過來的居民‘穩得住’,更是為了‘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濱江學校校長莫月光說。
為滿足搬遷移民舍不得離開田園夢,興業縣大力實施“菜籃子工程”。在搬遷移民安置小區附近租用耕地400畝建設“老鄉田園”,每戶搬遷戶免費安排1分地種植蔬菜,讓搬遷群衆“耕有其田”吃上自己種植的蔬菜。為方便移民,還專門開通了移民安置小區至“老鄉田園”的公交車讓其免費乘坐。目前,興業縣已有1259戶移民認領了土地,種上了蔬菜,過上了幸福的城中田園生活。
貴港市覃塘區移民安置小區則推出“紅色一家”、“健康室”、“紅色書屋”、“四點半課堂”等一系列黨建助搬遷服務,創建服務型社區管理,成立理事會、黨支部,建立黨群服務中心,深受搬遷移民歡迎。今年以來,該區按照“搬遷到哪裡,支部就建到哪裡;移民在哪裡,黨的組織就覆蓋到哪裡”的要求,将“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棟”,實現黨組織全覆蓋。
為實現“穩得住”目标,廣西制定了《關于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指導建立安置點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完善安置點工會、婦聯等配套組織建設。目前,廣西全區406個安置點配套有小學,389個安置點配套有幼兒園,258個安置點有農貿市場,370個安置點配套有醫院、衛生站或醫療診所,還沒有齊全的配套也在加快進度建設。
根本目的是脫貧緻富,過上好日子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
新春伊始,在博白縣人民公園上,一場大型的就業扶貧暨易地扶貧搬遷專場招聘會順利舉辦。招聘會上共有190多家企業參與招聘,招聘崗位涉及财會、銷售、電子商務、新媒體、機械制造、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共提供1.1萬多個工作崗位供貧困戶選擇。
現年37歲的馮海麗在“扶貧車間”裡忙活着,熟練地使用電動縫紉機縫制衣服。她是博白縣易地扶貧搬遷城東安置點第一批就業安置的貧困戶之一,經過崗前培訓,馮海麗熟練地掌握縫紉技術,進入博白縣城東工業園的南甯安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博白分公司工作。她說:“我現在有房住,每個月還能獲得2500元左右的收入,緻富的信心更足了 。”
為抓好搬遷貧困戶後續扶持工作,博白縣制訂了《博白縣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方案》、《博白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方案》,采取産業扶持、就業扶助、金融扶持、教育扶持和困難救助等多方面扶持措施,确保貧困戶在搬遷後能快速就業,有穩定收入,保證“搬得出,穩得住”。
近年來,博白縣推行“企業 扶貧車間 農戶”的扶貧模式,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做好引導管理等服務工作,全面推進“扶貧車間”建設。目前,博白全縣經過認定的“扶貧車間”已有20個,計劃再申報17個,有效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内生動力。
從德保縣敬德鎮馱信村隴許屯搬到“老鄉家園”的搬遷戶黎蘭周也曾坐在車縫機前忙碌着,與60多名員工一起享受着勞動的喜悅。作為第一批員工,由于表現優異,如今,她已是扶貧車間人事主管,月工資也從每月1500元提升至2500元。
為了促進搬遷群衆脫貧,德保縣結合當地特有的矮馬文化,引進深圳吉美菲玩具有限公司在安置點内建設扶貧車間,生産矮馬系列主題玩具,解決移民搬遷戶的收入問題。扶貧車間負責人鄭森貴說,扶貧車間每月可帶動貧困戶增收1500元以上,目前車間有近100名員工,未來還會增加2—3條生産線,最終員工規模将達500名以上。
“有了穩定的收入,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兩個小孩又可以在縣城讀書,工作與生活兩不誤,終于看到脫貧緻富的希望了!”談及眼下的生活,黎蘭周滿意之情益于言表。
黎蘭周的幸福正在廣西多地上演。在平果縣,2018年10月底,2300多戶貧困戶正式告别祖輩深居的大山,成為該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吉祥小鎮安置房的新主人。“為了實現搬遷群衆家門口創業就業,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商鋪資源,二樓出租給企業用作扶貧車間,一樓則面向搬遷戶優先以每平方米最低10元招租。開粉店、開小超市、賣早餐。”平果縣人社局副局長潘忠介紹,吉祥小鎮背靠平果縣工業園和農民工創業園,還可實現搬遷戶就近化就業。截至目前,吉祥小鎮搬遷中已有4667人實現就業。
産業幫扶一批。春節剛過,當大家還沒沉浸在節日的氛圍當中,樂業縣邏沙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李慈勇夫婦卻忙個不停。
“一些搬遷戶因為在扶貧車間工作,沒時間打理桑樹,我就把他們分得的桑樹園一起打理,一共20多畝。這個年我們就休息兩天,其餘時間都用來給桑樹剪枝、除草、施肥上了。”李慈勇解釋。
李慈勇患有冠心病,做不了重活,去年7月從邏沙鄉太平村搬遷到該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通過政府分給的2畝桑園 ,養了一批蠶,收入6900元,再加上半年在砂石場幫守機器獲得的2.4萬元,于2018年光榮脫了貧。
“今年我擴大種桑養蠶規模,計劃養蠶7批,預計總收入12萬元。”李慈勇信心滿滿地說。
邏沙鄉結合安置點的區位優勢、氣候環境和市場需求,在安置點附近的仁龍村小灣屯流轉了250畝土地規劃建設桑園,并充分利用安置小區剩餘土地配套建成大蠶房2200平方米,小蠶房100平方米。該産業園覆蓋該鄉集鎮安置小區99戶447人,按照人均0.5畝桑園劃分給安置貧困戶,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全覆蓋。
樂業縣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發展和就業創業工作,對搬遷到縣城周邊、鄉鎮集鎮安置的貧困戶,按照“五個一”的方式推進,真正做到一戶一塊菜地、一戶一個果園,一戶一個養殖欄舍,一戶一個就近務工點,一戶一個電子商務服務點。解決了搬遷貧困戶的短、中、長期收入問題,真正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緻富。
據統計,樂業縣已在8個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扶貧産業園9個,共種桑養蠶、種植猕猴桃、芒果、無花果等産業10000多畝;已有7個安置點引進加工企業,有效解決了601戶搬遷戶的就近就業問題。
2017年8月以來,廣西先後印發了《關于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發展和就業創業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多個文件,指導各地采取措施抓好産業扶貧,共籌措投入後續扶持資金20億元,實施發展特色農林業、勞務經濟等扶持項目5770多個,實現易地搬遷脫貧5.75萬戶25.59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絕不是為了搬而搬,而是為了讓群衆更好地脫貧,過上好日子。”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韋朝永表示。(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