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校友?■區域協調 共同富裕——權威專家系列訪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校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區域協調 共同富裕——權威專家系列訪談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以“協商制”推動都市圈一體化,時長共3分41秒)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以“協商制”推動都市圈一體化
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長期變量,也是最基本變量之一。人口在城鄉、區域之間的大規模流動為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帶來不小挑戰,也蘊含巨大機遇。
“人口負增長即将到來,但通過人口跨地區配置可以釋放出新的發展紅利。”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陸銘表示,廣東可以在建立“協商制”推動都市圈一體化等方面率先探索,在産業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推動不同城市人均指标的趨同,從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助力邁向共同富裕。
人口跨地區流動可釋放新的發展紅利
南方日報:近日,《求是》雜志發文指出,我國将在“十四五”期間開啟人口負增長階段。近年來廣東常住人口增長也呈減緩趨勢,這将對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陸銘:我國人口數量上的“人口紅利”正在消退,人口負增長即将到來。但2021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之比隻有約64.7%,即便和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的國家比,城鎮化率仍屬偏低。可以預見,今後仍有大量人口從農村來到城市定居,這将給經濟帶來很大動力。
要注意到疫情對人口流入的短期影響。服務業已成為創造就業的主要領域,其受疫情沖擊明顯。随着疫情形勢好轉,人口流動可能恢複,相關行業也有望加快複蘇。
外來人口流入數量多的城市,如果能在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取得進展,也會釋放發展動力。
随着人口形勢的變化,要加快推動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等方面的改革,這既有利于提高個人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也可以通過人口跨地區配置釋放出新的發展紅利。這對于人口大量流入的廣東來說,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廣州、深圳等城市,外來人口規模巨大。圖為深圳市貌。
南方日報:應如何抓住這些機遇,實現“錢跟人走”?
陸銘:這需要理解清楚兩個邏輯。第一個方面,是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是說完全依靠市場,而是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所謂“錢跟人走”,是說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企業往往到人口增長的地方設廠興業,同時,學校、地鐵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也都是按照常住人口進行配置。
第二個方面,要認識到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的規模經濟的内涵不同。人口流入地的規模經濟是指人口增加,消費、生産、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可以成本分攤、效率提升。人口流出地的規模經濟,則是主要指規模化生産。很多人口流出地,也有“人出錢進”的過程。比如,随着更多農民進城,原來的小農場可以變成大農場,一家養兩頭豬變成工廠化養殖,這都需要用投資推動轉型。再比如,人口流出,對住房和道路的需求也少了,就需要将部分建設用地複耕為農業用地,也需要投資。此外,我國的城鎮化有望再延續二十年,目前很多人口淨流出地還有大量人口,需要提供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這都需要政府發揮作用。
南方日報:在這個過程中,應如何避免出現重複投資、資源閑置等問題?
陸銘:其一,從投資方向看,關鍵是居民需求在哪裡。教育、醫療、公共衛生等領域仍有大量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其二,從國土空間看,長期以來,我國人口在空間上有着巨大的流動性。廣州、深圳等城市,外來人口規模巨大,相應的,部分内陸省市出現人口淨流出和負增長。從全國看,存在着人口流入地投資不足、人口流出地基礎設施閑置的問題,如果能順應人口流動的趨勢,對投資進行結構性調整,既可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又可以拉動經濟增長。
廣東在集聚發展中走向相對平衡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廣東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陸銘:看待城市間發展的思路應實現從“分化”到“分工”的轉變。
廣東的人口多,土地面積較為廣闊,特别是經濟規模大,省内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出現差别并不奇怪。比如,從航運條件看,如今可稱為“大船時代”,也就是主要用5萬噸甚至10萬噸以上巨輪進行國際貿易。我國有内河航運條件,并能适應這樣需求的地方并不多,長江中下遊是一個,珠江口周邊區域也是。換言之,廣東真正能通過國際貿易參與全球制造業分工體系的,主要在珠三角,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珠三角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一直走在前頭。
廣闊的珠江口西岸海域。
用“分化”的視角看,會覺得廣東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乃至科創産業都高度集聚在珠三角。但是用“分工”的角度看,規模巨大的經濟區域理應進行合理分工,讓自然地理條件好的地方發展現代産業,承載更多人口,外圍區域更多發展旅遊、農業以及生态産業,承載較少人口。
區域發展是否平衡,關鍵不是看GDP占比多少,而是看其GDP占比與其人口占比是否吻合。比如,日本的東京都市圈,大概面積是在1.3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達3700萬,約占全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其GDP占全國比重也是三分之一,其發展在人均意義上同樣是平衡的。
同樣的趨勢已經在廣東出現。從數據上看,近年來廣東各市之間經濟規模的差距有所拉大,但因為人口持續向珠三角集中,各市人均GDP差距反而在縮小。也就是說,廣東已經呈現出在集聚發展中走向相對平衡的趨勢。
南方日報:區域協調發展離不開經濟要素的合理配置,對此有何建議?
陸銘:一方面,從人口看,廣州、深圳等集聚了大量外來人口,在推進市民化方面要着力解決落戶人口增加與公共服務相對緊缺的矛盾,在資金投入、土地供應、建設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多想辦法,率先探索。
另一方面,從土地看,深圳土地面積約2000平方公裡,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我認為應在土地開發強度上适當放寬,否則可能會導緻與周邊的東莞、惠州之間出現發展“間隔帶”,不利于都市圈建設。
此外,與其他省區相比,廣東部分區域的行政區劃比較小,有意見認為這增加了經濟發展的制度成本,建議推動行政區劃的整合。我認為,行政區劃的改變難度較大,可以嘗試設立跨行政區的經濟管轄區,對相應區域的經濟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建設。還可以嘗試建立“協商制”推動都市圈一體化,推動開展跨行政區的發展規劃,借鑒廣佛同城化等經驗打破行政區邊界的制約,實現生産要素在更高層次的合理配置,并通過優化軌道交通路網和站點設計,更充分地釋放中心城市對珠三角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
市民化可帶來更多有效投資空間
南方日報:要實現共同富裕應優先關注哪些指标?
陸銘: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從城鄉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農村居民的2.55倍,但在發達國家,城鄉居民收入基本持平,甚至有些國家對農村地區的補貼可以讓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城市。
從區域看,我國各個城市間人均GDP的差距正在收窄,但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顯著。根據我的測算,大概20年後可以實現人均GDP的基本相等。
同時,要看經濟分工和協調的狀态。從全國看,不同省市、縣區、村鎮的分工是否明晰、能否相互配合非常重要。廣東如果能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實現人均指标的基本等同,就意味着共同富裕取得了顯著進展。
還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的布局。特别是公共設施要在保證質量标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比如,我在對有些省份的調研中發現,在老年人占比較高的農村,農田周邊建設觀景台、健康步道,其實難以契合村民實際需求。
公共設施要在保證質量标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圖為廣東鄉村風貌。
還應注意服務的可達性。在多大的範圍内配置學校、醫院、公交站、污水處理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每種設施的服務半徑都不相同,而且要根據人口密度等數據動态調整。
南方日報:在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下,應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陸銘:第一,經濟增長和公共服務可以實現良性互動。隻有實現經濟增長,才能有更多的稅收和資源來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市民化進程加快,會帶來更多有效投資的空間,以及更豐富的消費需求。
第二,要看到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服務業在我國經濟占比逐漸提高,從就業結構看,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大量生活服務主要由外來人口提供,他們的市民化,既有利于其本身享受到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務,也能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更多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
第三,公共服務也可以嘗試市場化手段運作,以學校為例,可以探索社會、企業辦學,發揮其在個性化、定制化服務方面的優勢。關鍵是要給市場主體穩定的發展預期,引導社會資金投身公共服務領域,滿足大量外來人口在市民化過程中的新需求。
【記者】王彪
【實習生】 黃華楓
【海報設計】彭曉
【攝影】金镝
【剪輯】周鑫宇 何志豪
【策劃/統籌】黃應來 吳哲
【作者】 王彪;金镝;彭曉;周鑫宇;黃應來;何志豪;吳哲
南方經濟智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