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關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

有關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1 01:47:25

有關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滿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要通過學習知識,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隻有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中才能充分發掘出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有關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1

有關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滿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要通過學習知識,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隻有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中才能充分發掘出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體現出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後來被收入《三字經》中,成為脍炙人口的名言。

中國古代有着悠久綿長的玉文化,溫潤美好的玉石,被寄寓了豐富的道德内涵。在《說文解字》中,“玉”具備五種寶貴的品質:“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玉石潤澤,觸手生溫,猶如溫暖和煦的仁愛;透過玉石的紋理,能夠自外知内,就像表裡如一的道義;敲擊玉磬,悠揚清脆的聲音傳出很遠,仿佛君子的智慧;玉器可以摔碎,但不能彎曲,恰似不屈不撓的勇氣;玉石雖有棱角,卻不能劃傷别人,正如君子行為有度。古人喜愛佩玉,一方面因為玉石之美,一方面源自玉的内涵。《禮記·玉藻》中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玉不離身,随時用玉的美質提醒自己修身進德。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古人經常以玉譬人,來形容人性内在的美好本質。在《論語》中,孔子與子貢之間,曾有一番頗具詩意的問答。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番對話甚可玩味,子貢富可敵國,“貧”和他有什麼關系?此語當是暗指顔回。子貢的潛台詞是,我能做到“富而無驕”,與顔回的“貧而無谄”孰優孰劣?但在孔子看來,“無驕”“無谄”隻是沒有惡習,還要更上層樓,故用“貧而樂,富而好禮”勉勵子貢——顔回恰恰符合“貧而樂道”的境界,子貢是不如他的。子貢深曉老師的期許,故引用《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示進步的決心。在《毛傳》中說:“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是對玉石象牙的加工打磨,針對的是天然美質,絕非“朽木不可雕也”的“糞土之牆”。子貢以此自況,體現出修身不懈的決心,也隐含着一種内在的自信——我有美玉之質,隻是需要不斷打磨。不卑不亢,從容得體,難怪孔子要稱贊他“告諸往而知來者”呢。

美玉待琢,在《說文解字》中,“琢”釋為“治玉”,玉石之美不能肆意砍鑿,而是要順着自然的紋理細細打磨,才能成為國之寶器——這與教育的規律頗為相似。與“琢”相似的,還有一個“理”字,亦解釋為“治玉”。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征引戴震之說:“天理雲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理是符合自然的,也是基于人性的。順應玉石紋理耐心打磨,讓天然之美呈現無遺,這是治玉;順應人性規律悉心教導,讓生命光輝盡情展現,這是教人。

在“玉不琢,不成器”中,蘊含着教育的基本規律,因此,《學記》接下來談到“人不學,不知道”。我們今天口中的“知道”,是掌握某種信息的意思,而古人的“知道”,則是“通曉大道”,用意要懇切得多。如何“知道”,關鍵在于一個“學”字!

何謂“學”?在《說文解字》中,這個字寫作“斅”,許慎将其分析為“從教從冖”。“冖”即“幂”,是古代給鼎食遮灰的罩子,遮住了看不清,故引申出遮蔽、蒙昧之義——“冖,尚矇也”。從字義上看,“學”是通過教育來開啟心靈的蒙昧,也就是一個“啟蒙”的過程。許慎将“學”釋為“覺悟”,講得通俗一些,就是睡醒了。一個人未曾“覺悟”之時,懵懂迷糊,全然不知人生的方向與價值;一旦“覺悟”了,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義與尊嚴。用“覺”釋“學”,說明學不是外在的灌輸,也不僅是知識的獲取,而是要喚醒每個人生命深處的智慧與德性。北宋大儒程颢有一首名詩:“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在悠閑從容中一覺醒來,縱觀天地萬物、四時風雲,進而體證男兒的豪雄大道。這種自如坦蕩、光風霁月的儒者境界,亦是以“覺”為起點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二者之間具有共同的思想邏輯——玉石質美,既要存其天然,又要順理打磨,才能成為寶器;人性本善,既要尊重本心,又要不斷教育,才能趨于大道。歐陽修在《誨學說》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徳,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雖然強調了人之為學的重要性,卻不免将人與玉打成兩截,失去了古人的深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