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室醫生在監控病人生命體征數據 攝影/本報記者 王浩雄
“26床,女性,90歲,便血,之前骨裂過,昨天開始血壓低……”
“32床,女性,67歲,消化道出血,考慮之前病情不能做胃腸鏡……”
晚8點,北京友誼醫院的常規門診已經結束,診室外逐漸歸于平靜,但同一棟樓裡的急診卻依舊人頭攢動。300平方米的急診搶救室裡,監護儀器聲音此起彼伏。此時正是急診醫生們的交班時間。當天友誼醫院搶救室共有20名重症病人,白班醫生們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狀、用藥情況等都彙總一起,印在一張A4紙上,三名夜班醫生人手一份。
友誼醫院急診科年均接診患者18萬人次,留觀7萬餘人次,搶救床的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50%以上,平均每天有20至30名病人會被送進急診搶救室。
救護車送來的16歲女孩
交班會議剛結束,42歲的副主任醫師張寒钰的工作手機就響了起來,是分診台打來的。“張大夫,120剛送來一個16歲女孩,疑似膽囊蛔蟲、腹腔積液,分診為2級患者,申請送入搶救室。”
跟車醫生和救護車駕駛員從門口推着小女孩一路小跑,女孩腹痛不止,呻吟聲讓整個搶救室的氣氛緊張起來。
“她前一陣去海邊玩,吃了點海鮮,接着就肚子疼。”女孩家長說。張寒钰先讓家屬冷靜下來,從家屬手裡拿過片子,“不排除膽囊蛔蟲,但患者嗜酸粒細胞明顯增高,伴有胸水、腹水、心包積液及廣泛腸壁水腫,單純膽囊蛔蟲不能解釋,更像嗜酸粒細胞增多症。您看能不能讓她在搶救室留一宿,家長先在附近找地方休息。我先給孩子止痛,約明早的血分片及相關檢查”。看到孩子不再痛苦,家長欣然接受了張醫生的意見。
九旬老人的臨終關懷
“張大夫,快來看看!”聽到巡回護士的呼喊,安頓好小女孩的張寒钰趕緊跑了過來。這是一位九旬老人,他患有肺癌,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腦梗塞、腎功能不全、心衰。按照醫院規定,急診搶救室是不能讓家屬陪床的。但考慮到老人病情嚴重,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醫生特别允許老人女兒陪伴他最後一程。經過緊急搶救,待老人呼吸逐漸平緩後,張醫生将病人家屬叫到一旁說:“老人目前症狀不是很好,您叫其他家屬盡快過來看一眼吧。”病人的外孫明白了張醫生的意思,安慰過母親便出門準備了。
急診科醫生幾乎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張寒钰說,“遇到自己無力回天的時候,大夫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家屬情緒波動盡可能小地接受現實,讓病人有尊嚴地到另外一個世界。”
“陽陽!建平!”22床腦梗的老大爺側着身子,一手抓着床頭的護欄,一隻手頂在胸前,梗着脖子往床外探,不斷呼喊自己子女的名字。聽說這是22床每晚必有的“活動”。護士張松聽到了,便放下手裡的病曆,走了過去,“大爺,又想家了?還是哪裡不舒服啊?”老人嘿嘿一笑,“閨女,讓我回家吧。”“您看這麼晚了,孩子也都休息了,今晚上我陪您,等白天讓他們來接您好吧?”幾句話下來,老人躺下繼續睡了。
張松說,她見過兒女不在身邊自己來看病的老人,他們即便病重,也不願意通知家裡,“我們将心比心,哪怕在他們床前扮一時兒女也好。”
“休假隻不過是換個地方待命”
淩晨查房過程中,急診科搶救室内又轉進來一名重症梗阻性膽管炎的87歲老人。張寒钰馬上聯系消化科二線,盡快安排并通知當天備班的消化科醫生呂富靖和護士從家裡趕來。
備班的消化科呂富靖主任,已是當晚第二次從家裡趕到醫院做急診手術了。48歲的呂富靖主任1996年參加工作,從事消化專業20餘年,經驗豐富,目前每個月負責一周的消化急診内鏡的備班工作,而這段時間基本上每天是24小時“綁”在醫院的。
呂富靖說,作為北京市為數不多開設了急診消化内鏡綠色通道的醫院,他們的醫生都沒有節假日的概念。負責盯班的醫生,在周末、節假日、甚至半夜經常被叫來醫院做急診手術,因為内鏡急診手術是救命的。一場手術後,呂富靖脫掉防輻射服,裡面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呂富靖的小家庭是個雙醫生家庭,同為醫生的妻子和他都因為工作,很少有時間照顧家裡,更沒時間照顧孩子。女兒高二了,呂富靖隻參加過一次家長會。
家住南五環的他,從家到醫院不堵車也要40多分鐘,有時候即便在休假中他每天也要被叫回來個兩三趟,“休假隻不過是換個地方待命。”但他從沒想過抱怨,“因為這些病人都是等着我去救命的。”
文/本報記者 王浩雄 見習記者 王涵
實習生 王家祺 張玉傑 統籌/張彬
來源: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