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3:56:44

文/一者


行書較為實用的書體,書寫輕松。行書點畫之間,顧盼呼應,使轉縱橫,圓融秀潤;結字陰陽向背,縱橫開合雲卷雲舒;使轉牽絲映帶遒美,筆畫結體在楷書的有形、草書的無形之間。因此行書必以楷法為形質,下筆點畫有源;以草書為性情,使轉有法,寫起來自然生發無窮。

虞世南《筆髓論》:

行書之體,略同于真,至于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鈎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行,其腕則内旋外拓,而環轉纾結也。旋毫不絕,内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如蟲網絡壁,勁而複虛。右軍雲:“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于輪扁。”

這裡說出了行書的特色,點畫變化多端,結體斷連自由,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如行書中鈎畫千變萬化,大小随意,即可寫成圓弧鈎,也可寫成斜鈎,鈎可大可小,這裡以王羲之《集王聖教序》為例介紹鈎的寫法。

豎鈎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1


王羲之行書代表《集王聖教序》中一些字的豎鈎變化形式非常多,如 “乎、永、利”等字,有斜推鈎,弧彎鈎還有連寫鈎,而“利”字刂 沒有鈎,變成爽利的一豎,這裡體現了千變萬化的一面。

長鈎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2


長鈎使用也比較多,長短自如,可以拉長線條,增加氣勢,爽快而又大氣。如“濟、月、聞”等字。

短鈎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3


短鈎含蓄、凝練,用筆似到非到,欲行又止,含蓄文靜,有一股内力,如“得”字幾乎不出鈎,“高”字“力”字隻作了弧彎,有一種動勢之态,“乘”字略見鈎,卻十分凝重。褚遂良的書法的“鈎”多是這類,稍稍出勾,有的甚至隐含在内,有鈎的感覺,但又不出鈎。

戈鈎

戈鈎在行書中有兩種基本形态,一種是順勢向右上出鈎呼應撇畫,還有一種不出鈎,略停即收,飽滿含蓄。出鈎的戈鈎分兩種形狀:一種挺健另一種仰望。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4


1.挺健形:出鈎前的長畫長而挺,出鈎也尖、健。如“義、茂、武、鹹”等字。仰望形,其形如人仰望之狀,長畫下弧,氣勢較大,如“誠、域”等字。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5


2.無鈎形:寫到最後急停回鋒,或方筆或圓筆,對字形起收縮作用。如“成、藏”等字。

橫鈎

主要是寶蓋頭、雨字頭、常字頭。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6


1)點橫鈎。在上述字頭中,左點獨立者為點橫鈎。左點獨立,而且含蓄,橫折處更方一些,顯得方勁挺健。如“寒、運、空、宏”等字。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7


(2)彎橫鈎。左點不獨立,直接與橫鈎連寫,取斜勢,出鈎較大,流暢大氣,往往與下一筆形成連帶,如“軍、罕、宙、宣”等字。

豎彎鈎

豎彎鈎作為基本點畫之意,在行書中變化幅度較大,易于發揮,如下幾種形态:

1.粗細變化豎彎鈎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8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中的豎彎鈎豎較細,鈎較粗,如“況、觀”等字。同時向上出鈎的還有弧挑鈎,增加了弧的感覺,流暢而協調,如“凡、乾”等字。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9

2.豎彎弧鈎,這是一個充滿變化的筆畫,分成從豎到橫到鈎三個階段,最終寫成弧鈎,輕盈婉暢,增加了與其他字的協調性和流暢感,甚至有的寫成了平直的秃鈎。如“先、窺、境、地”等字。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詳析之一(王羲之行書集王聖教序)10


3.啟下鈎,行書中豎彎鈎順勢反寫,使轉啟下,如“化、死、九、比”等字,把本來向上的出鋒改為左下出鋒,順勢到下一個字的起筆,增加行氣和流動效果,此種寫法是行書上下字形成呼應的典型特色。

張懷瓘《書議》說:

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甯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适便。有若風行兩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自由書體,行書無定形而體勢多變,無定法而姿态迥異,臨事制宜則随機應變,縱意則神采飛揚,變化莫測,體勢多變最為風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