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用改革辦法構建内需體系

用改革辦法構建内需體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3:06:53

用改革辦法構建内需體系(深化改革構建完整内需體系)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内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内需體系。在堅持擴大内需中,消費将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全面促進消費,盡快培育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本報特邀有關專家學者分析建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擴大内需明确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這是基于近幾年國内經濟結構和國際關系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做出的戰略判斷和發展規劃。擴大内需不能僅僅理解為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一種擴大政府支出帶動民間支出的宏觀調控手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擴大内需是一種重要的發展戰略,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應當把擴大内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深化改革、促進創新、調整和升級經濟結構,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和拉動需求,以發展繁榮國内大市場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21世紀以來特别是近10年來,中國經濟結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例如消費取代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這些變化需要我們通過深化改革來積極應對,築牢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

增強内在活力與

高水平對外開放并舉

近1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是外貿和出口依存度持續下降。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後,對外貿易依存度快速突破50%和60%,2006年達到64.20%的最高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外貿依存度回落到50%以下,2019年中國外貿、出口依存度分别下降到31.71%和17.32%。另一個特征是,總需求結構中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内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拉動有所下降。

中國經濟兩輪(1998年至2001年和2008年至2010年)擴大内需使國内市場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2010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進出口産品結構升級特别是服務貿易在經常項目中占比快速提高,加上逆全球化潮流的興起、民粹主義擡頭等因素使得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多地以内需增長和國内市場為依托,經濟增長呈現出内向化加強的趨勢。

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一個戰略性安排。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要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和創新積極性,進一步做強做優中國企業,健全完善産業鍊、供應鍊和市場體系,不斷提高中國産品乃至經濟發展的技術和智能含量,拓展國内市場空間,發掘國内市場潛力。經濟内在活力和發展動力增強了,既可以化解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又有能力和實力擴大國際大循環;競争力提高了,産品和企業就可以不斷走出去;市場和經濟活躍了,外資外商自然會被吸引過來;經濟實力增強了,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必将随之提高。

“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不能誤讀為“國内單循環”,更不是“自産自銷”或“關起門來搞建設”。形成新發展格局需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實現高水平開放的同時抓好對内開放,對個人和企業的經濟活動進一步放開,營造更寬松更便捷的營商環境。

多途徑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

近些年中國經濟内需增長的一個明顯變化,是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和拉動都持續超過資本投資的貢獻和拉動。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逐漸轉變到以消費為主要拉動力的路徑上。

一個經濟體的實際增長過程和增長率的高低是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總供給是長期的推動力量,總供給能力決定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及其趨勢路徑;總需求是短期的拉動力量,有效需求的規模和增速決定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按多高的比例實現為實際的增長率,所以,從短期來看,總需求是決定經濟實際增長率高低的主要力量。從中國經濟目前的結構和發展趨勢來看,内需不但是總需求的基本盤,更是在總需求中占比不斷擴大的成長盤。

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條件,是内需的穩步增長和内需結構與總供給結構性的适配性。内需包括消費需求和生産(或投資)需求。中國目前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人口超過4億,有完整的産業結構,2000多萬家法人企業,登記在冊市場主體1.34億戶,内需潛力和國内市場空間巨大。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擴大内需,一是通過深化改革擴大居民創業和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把居民的潛在需要或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轉化為有效需求。二是通過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提高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性和配置效率,這既可以增加創業和就業機會,又可以提高生産者投資和生産的積極性。三是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四是加快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産業向中西部轉移,在促進中西部經濟發展過程中促進消費需求和生産需求增加。五是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面向農民的公共産品供給,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産品生産投資前景廣闊。六是穩步推進城鎮化,促進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廣大農民和中西部地區的居民收入和消費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要通過不斷改革和發展逐步填平這塊最大的消費“凹地”。

為有效需求增長奠定穩定基礎

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是随着人均GDP提高而不斷上升的,這是經濟結構變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擴大消費特别是擴大居民消費應該成為我們改革和發展的重點目标之一。

通過深化改革形成公平的緻富機會和公正的分配制度,使個人收入和财富穩定增長,為居民需求增長奠定穩定的基礎。要在初次分配中貫徹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原則,在再分配過程中貫徹公平公正原則,同時發揮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在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要通過改革促進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增長,特别是要着力促進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不能把提高工資看作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惟一途徑,如果工資上漲快于勞動的邊際生産率提高,會導緻企業生産成本上升或利潤下降過快,不利于企業發展和就業增長。可以通過要素市場進一步改革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擴大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和就業機會,法律和政策允許勞動者合法兼職或可以有第二第三職業等途徑來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從長期發展來看,增加居民收入需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來擴大居民的就業和擇業空間,擴大居民的資産配置和投資選擇範圍,增加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财産性收入。通過發展各類層次的教育和在職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和素質,提高居民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來增加居民的職業和工作崗位選擇機會,使他們的報酬和收入不斷提高。

如果說擴大内需是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那麼擴大居民消費就是這個基點的基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們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要破除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内需對立起來的錯誤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旨是通過新一輪的體制改革來增強經濟長期增長的内生動力,包括自主創新能力、總供給能力和内需增長能力。供給結構優化了、升級了,會引導居民消費增加,促進消費升級。

要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需要實施多措并舉的組合拳。一是落實《物權法》和《民法典》的法律規則,在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礎上,從制度上完善私人合法産權和财産保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降低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确定性和消費風險,使個人“敢消費”“積極消費”。二是拓寬個人創收增收渠道,保障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同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消費品和服務的品質檔次,升級和優化供給結構,使個人“能消費”“願意消費”。

(作者方福前 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