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題,大家有沒有覺得很負面?有沒有想知道為什麼要取這樣的标題?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典型的心理學中常提到的投射效應。認為自己有某種特性,别人也一定會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情感、意識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個斤斤計較的人,會覺得别人都小氣;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會覺得别人都很大方;一個急脾氣的人,覺得人人都是火藥桶……如果是這樣,我們對他人的判斷就會有偏差,就會不客觀、不真實。
在假期,我的心和思維做了一次讓自己刻骨銘心的“小人”,下面我就跟大家唠唠。
假期我們在外地過年,由于沒有交通工具,在緊急的時候會偶爾借用老公姑姑的汽車。人家表現得非常熱心,很樂意借給我們。但我内心的想法是:能不借就不借,借完後總會給人把油加滿。因為,如果是别人總問我借車,我肯定不樂意,所以我也盡量不去麻煩别人。這就是我當時的真實想法。
有一天,我正在姑姑家坐着聊天,有一個他們的也不是特别熟的朋友打電話要借車,姑姑支支吾吾地說:“行吧,哎呀,要不等會兒我給你送去吧!”那人堅持要自己來拿。進門後姑姑手裡拿着鑰匙但沒給人家,說:“我們要用一下,一會兒給你送過去吧。”我當時坐在那裡的感受是:明明姑姑不用車啊,是不是不想借啊?我們以後也别借了。同時我也在疑惑,為什麼姑姑答應他來拿,來了又不直接給他啊?敏感的我就像自己是當事人一樣,如坐針氈,感到好尴尬。當那位朋友離開後,姑姑拿着車鑰匙跟姑父說:“你趕緊去加滿油,再給人家鑰匙!别讓人家用一下你的車還給你加油,這成啥了?”謎底揭開了,當時的我醍醐灌頂。感覺自己太狹隘、太渺小了。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都是相互轉換,對立統一的。這個“小人”思維并沒有讓我有沮喪、自卑、懊惱……這些負面情緒,通過這一次親眼目睹的事件反而讓我的思維有了質的轉變,有了标杆,有了更清晰、明确的方向。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普遍存在。孩子對美術很感興趣,家長卻認為孩子學習舞蹈會更好一些,于是自作主張為孩子報名了舞蹈班;家長會把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先寫作業再做别的……家長的初衷自然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所收獲的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導緻這種結果出現的原因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從自我的立場上去看問題,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會時常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們如果意識和覺察到了自己有投射效應的想法和行為,那就趕緊行動起來吧,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打開眼睛和耳朵,多觀察和傾聽,相信我們會做出更多的客觀判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