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世追封的"亞聖公",孟子的生平可謂是光芒萬丈。但人紅就會是非多,特别是在一個百花争鳴、人才濟濟的年代,心裡不服氣的人比比皆是,淳于髡就是其中一個。
淳于髡是齊國著名辯士,曾服務于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他對于孟子被譽為孔子之後最有學問的儒家代表,始終不太服氣,希望有機會和他一辯,或者說希望有機會讓孟子吃癟。
終于有一次,機會來了,他們會面了。
于是,淳于髡急不可待地提出了計劃已久的問題,針對孟子言論中“男女授受不親”的理論,一臉正經地問道:“男女之間不親自用手傳遞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淡定地說:“是的。”
淳于髡知道,魚上鈎了,于是立即反問:“如果我拉了我嫂子的手,那會怎麼樣?”
孟子也知道了,對面來者不善,于是也不客氣了,鄙夷的豎起了中指:“那你簡直是禽獸!你嫂子的手你也去拉,你還要不要臉?你說這話你哥知道嗎?”
淳于髡笑了笑,覺得孟子已經落入自己的圈套。他頓了頓,接着問:“那麼,按照先生這個理論,假如我的嫂嫂掉在水裡,我也不該用手去拉她是吧?”
孟子面無表情地再次豎起中指:“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拉,你說這話容易挨打你知道不?”
淳于髡很為難:“先生這話很矛盾呀!到底是能拉手還是不能拉手啊?”
孟子搖了搖頭:“一點也不矛盾!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叔援之以手,這是通權達變。”
淳于髡聽了很是佩服,卻又不肯就此認輸,便又問道:“都說先生奇才經天緯地,那麼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裡了,先生不去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整個天下掉在水裡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其實,戰國時代的淳于髡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人雖矮小,其貌不揚,卻是“滑稽多群,數使諸侯,未嘗屈辱”,是當時齊國外交部發言人,準外交部長級的人物,幽默诙諧的國際名士。且看他問孟子的問題,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應答者如果反應稍慢,定然會手足無措,瞪目結舌。
不過亞聖畢竟也不是浪得虛名,他博學多聞,辯才無礙。隻需略施機鋒轉語,以“權”釋‘禮”,便出人意表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對手的诘難,令人不得不服。
隻是,自古以來,譬如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儒家教條,一度被批為迂腐,從而給儒家冠上了不開化的帽子,成為諸子百家争議較多的議題。直至現在,也有很多人形容儒家文化“酸腐”。
其實,真正的儒家智者,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非常重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的通權達變精神,不拘于條條框框。所以後世儒家所出的認死理的迂腐秀才,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而僅僅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個别笨蛋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