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有兩大極,一個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一個是一深廣為核心的珠三角。這兩大經濟圈可謂占據了中國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
兩大經濟體各有優勢,各有所長,不相伯仲!不過随着大灣區經濟的到來,這兩個經濟體會出現偏移。到底是偏向哪一方呢?
地域面積
長三角覆蓋一市三省,以上海為中心,囊括江蘇、浙江和安徽,比珠三角影響範圍更廣。上海是中國也是整個遠東的重要經濟城市,在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帶動下,南京、杭州和合肥都以長三角副中心的身份不斷成為人口吸納能力超強的二線城市。而在這一點上,珠三角顯得稍為遜色,除了廣州和深圳兩大核心城市之外,佛山、珠海和汕尾等二線城市都乏善可陳,而且珠三角全境基本在廣東一省之内,甚至對粵東和粵西都帶動不大,整體實力和均衡發展上比長三角略顯不足。
交通區位
長三角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向西可以沿江向西部地區施加影響,向東可以通過出海口把産品推向世界。與長三角的鐵路、公路和水運網絡不同,珠三角的交通區位優勢主要體現在龐大的港口吞吐量上。香港港和深圳港是南中國地區有名的天然良港,港闊水深,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僅前年來說,珠三角灣區的地區生産總值就超過舊金山灣區的兩倍,進出口貿易額達到東京灣的三倍,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引擎。
産業格局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隻有産業不相同,區域之前才能夠相互合作,共同發展,這樣整個區域的競争優勢才會更大,這個區域的頭部企業地位才會更高。 但如果城市間産業結構“撞車”,同類産品之間的競争性就會提高,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原材料緊張、能源價格上漲、惡性競争等,這就會影響到城市之間的産業互動。
數據顯示,長三角城市間的産業趨同率一度達到過70%。上圖可知,無錫、常州、嘉興、甯波,這些經濟強市的主導産業大都雷同,這就會影響城市之間的協同效應發揮作用。 再看珠三角,從兩地的優勢産業來看,珠三角的産業覆蓋範圍似乎比長三角更廣。從電子電器、汽車、到日用家電、家具、服裝等,這與珠三角以“三來一補”加工業起步有關。
産業發展層級化、産業空間格局差異化顯著,一直都是珠三角的優勢。
經濟總量
珠三角GDP總量超過8萬億,達到8.68萬億元。其中,深圳2019年GDP達到2.69萬億元,位居珠三角第一位,廣州以2.36萬億經濟總量排名第二位,佛山以1.07萬億的經濟總量排名第三。
珠三角地區的發展相對來說要均衡很多,因為珠三角發展多年已經形成了多個中心。深圳、香港、廣州這三座城市的經濟體量是非常相似的,它們在科技、金融以及商貿等領域的發展都非常強大,對于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廣州以汽車、電子産品和石油化工為優勢産業,深圳深耕互聯網經濟,珠海以電子信息、家電電器、生物醫藥為主導産業,東莞外貿優勢突出......大家各司其職,逐漸形成特色分工,服務共享的産業格局。 不僅如此,目前珠三角,已經逐漸形成以廣深為核心,向周圍逐步進行産業遷移與合作的格局。
而與珠三角不同的是,現在長三角依舊保留着“單打獨鬥”的習慣。由于缺乏區域間的分工協同機制,在針對重大項目上做長産業鍊也缺乏主動合作的動力,因此長三角目前仍未形成相對有優勢的産業集群。 長期以來,長三角各城市發展的産業都差不多,各自的經濟也很強勢,自然就降低了彼此之間合作的意願。
發展潛力相較珠三角,長三角有着更明顯的傳統産業路徑依賴,在開放性和靈活性上亦顯不足,都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而作為中國三大都市圈中最年輕的都市圈,珠三角還有着更高的成長性。 “東西南北中,發财到廣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這句民諺,而今依然響亮,這不僅是廣東在全國人民心中建立的強大的“品牌”,也是珠三角将不斷努力的方向。 現在珠三角這個概念,正在被粵港澳大灣區所取代。
按照大灣區的規劃,是要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頂級城市群。是要對廣東經濟的進一步升級,是港澳持續繁榮的進一步的保證。大灣區的發展,不僅是百年千年大計,也是國家戰略。
而在就2018年的時候,大灣區在全球四大灣區中,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已經排名第二,離目前第一的東京灣十分接近。
長三角與珠三角相比,珠三角更像是一個拼搏的年輕人,是一個績優股,長三角是很強,但更像是一個成功的商人,而珠三角則是一個創業者,雖然起步晚,但後勁非常明顯。
孰優孰劣?肯定沒有高低,因為都很強,但毫無疑問,未來幾十年,珠三角的發展潛力會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