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在中國不是個生僻概念,甚至可以說“随處可見”,當然這不是說古城已經到了爛大街的程度,而是說中國數千年的曆史沉澱,讓有年頭的城池遺址遍布華夏大地。這些有曆史更有故事的城池如果不是半磚片瓦不剩,就有了成為古城的潛質。當然,最好有繞城的古城牆(哪怕隻是一、兩段),如果再有城樓之類的存留就更錦上添花了。
曆史和古迹遺存隻是為成為古城奠定了基礎,想要被更多人認可,還需要經曆從“古城”到“名城”的曆練,這個過程可快可慢,成功的關鍵除了現場考古以及從故紙堆裡尋找“亮點”這樣的“務實”,“務虛”的宣傳也非常關鍵。宣傳是提高古城知名度的捷徑,而其手法也各不相同,擠進諸如“幾大名城”這樣的排名即是其中一種。
在中國,并沒有萬分權威的古城排名,官方定位與古城最接近的大概要算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自1982年至今,先後公布的三批及增補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多達141座,蘇州是首批24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一種文物保護機制,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入選的主要标準有三:保存文物極豐富、具有重大曆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正在延續使用,至于古城牆不再成為标配。
既然多達上百座,那麼這些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也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其中等級最高的自然是古都,這種名城不超過十座,但公認的不外乎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和安陽這幾座。古都之外的名城從省會城市到縣城不一而足,有的如邯鄲曆經三千年建城史,有的如上海在數百年前僅是個海邊的小縣城。
蘇州作為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60的吳王諸樊徙國都,經上千年發展,至隋唐已成為江南的水陸交通要沖和貿易中心。雖然蘇州古城在曆史上屢遭戰火摧殘,但經濟中心的地位因上海的崛起而旁落,以及當代城市開發中對舊城區采取類似“梁林方案”的保護,讓其得到了令人欣慰的保護。
蘇州古城保護得有多好,可以從一幅《平江圖》得到印證。蘇州在宋徽宗年間被升為平江府,《平江圖》即是一幅繪制于南宋的蘇州城市地圖。這幅地圖在紹定二年由時任郡守李壽明主持刻繪在現存于蘇州市碑刻博物館的石碑上,圖中的山川名勝及路網河道仍清晰可辨,且與如今的蘇州古城基本一緻,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迹。
目前蘇州古城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多達十三處,控保建築群落二百五十處,舊街巷曆史地段三十多個,另外還有七十座古橋梁、二十二座古牌坊、二十二處古駁岸和六百多口古井,而讓這座古城增色的莫過于觀前、十全街和楓橋三個曆史風貌地區,以及阊門、山塘、平江、怡園和拙政園五個曆史街區。
那麼被史學家顧颉剛稱為“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即使放在全球也算頂級配置的這麼一座古城,為什麼不在全國四大古城名單中,甚至在各種版本的中國十大古城排名中都沒有出現呢?首先來看蘇州古城的範圍。蘇州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在2012年8月設立,範圍大緻相當于由原平江、滄浪和金阊三區合并而成的姑蘇區,核心區的姑蘇古城面積超過十四平方公裡。
但一個“古城”概念并不能涵蓋蘇州所有的曆史文化底蘊和範疇,彙聚和依托在蘇州古城上的曆史遺迹和文化遺産分布過于繁雜和廣泛,廣泛到都不能像麗江那樣把三個古鎮串起來作為一個“古城”來申遺。即使按照宋代的《平江圖》來算,縮小版的蘇州古城也還是人文元素太多,如果僅僅以一個“古城”來規範或圈定,似乎并不利于對蘇州曆史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譬如如果僅用“蘇州古城”申請一個世界遺産,那麼至少蘇州園林就不能再單獨申遺,而像盤門、寶帶橋、山塘河與平江路這些古城的組成部分還能否出現在大運河申遺中,就成了一個問題。當然,這隻是從申遺的角度來說,不過從國内已用“古城”名義申遺成功的平遙和麗江來看,蘇州似乎并沒有走這樣一條申遺之路。
蘇州目前有兩項世界遺産在身,一是蘇州園林,二是多省聯合申遺成功的大運河。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蘇州古典園林,遺産點包括拙政園、網師園、留園和環秀山莊四座,2000年11月擴展後增加了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和退思園五座。2014年6月申遺成功的大運河蘇州段則包括了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以及山塘河和平江兩個曆史文化街區等遺産點。
個人以為,蘇州沒有被列入各種古城名單,與它不需要“古城”概念來提高知名度有很大關系。與南京相比,蘇州在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行政區劃地位不高,但在經濟文化上卻堪稱江南雄州。時至今日,這座江蘇地級城市坐擁省内首富,在旅遊資源上幾乎占據一省半壁江山。在“古城”這個稱謂上,蘇州可以說是無冕之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