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
旁白:
黃河邊,柳樹下,那白發蒼蒼,一身儒雅氣質,給人曆經滄桑後通透沉穩之感的,便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一-孔子。而此刻,這老者卻在河邊來回踱步,望着空中雜亂無章的雲,想着這風起雲湧的世道,走一段停下來搖搖頭還發出歎息聲,走一段又擡頭望向天空,隻見天空中白雲一片一片,毫無規則地挂在天空。這讓老人想起了如今的時局,不禁又搖了搖頭,發出歎息聲。這時,有四個年輕人向着老者所在的河邊走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其中一個(公西華)對老者曰:夫子,為何歎息?
夫子曰:吾歎之世,大家跟為師學習了這麼長時間了,你們可知為師提倡的是什麼?
子路說:我知道,夫子提倡有教無類。要不然,我們也沒法兒享受世家貴族的待遇,跟着您學習了。
冉有說:夫子提倡仁政。
公西華說:夫子提倡恢複周朝禮樂制度。
夫子說,你們回答的正是為師所提倡的。那你們可知為師為何提倡這些觀點。我們儒士為何積極入世,而不是像老聃那樣回到山林,閑雲野鶴,消極避世?
冉有說:因為這世道混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需要我們去拯救。
公西華說:話是這麼說,可是沒有人能賞識我們啊!我們有了才能,卻得不到賞識,無法為民謀福利,無法對抗這混亂時代啊!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莫通:暮)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場景二)
穿越古今對話,傳承華夏文明
孔子之孫孔伋:諸位先生,祖父開始講學。
端木賜:xx君,夫子講學,你可願随我一同前往啊?
晚輩:真的?能聽夫子講學,這可是後世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謝子貢先生。
端木賜:請
孔子之孫孔伋:夫子将至
行禮
夫子:咱們好久沒見了,想你們
諸君:我們也想夫子
夫子:賜啊,你回來了
端木賜:回來了
夫子:你出史齊國,怎麼樣了
端木賜:回夫子,幸不辱命,齊國國君将侵占的魯國土地歸還了魯國
夫子:好!好啊!端木賜的才能我佩服
衆人齊聲:佩服
夫子:(笑),賜啊,這位後生我見過?
端木賜:夫子,這位是我新認識的朋友!
晚輩:晚輩xxx,是來自兩千多年之後的一個讀書人,特來拜見夫子和諸位先生。
孔丘(老年):兩千多年以後。
晚輩:是的。
孔丘(老年):那是什麼光景。
晚輩:那是一個人人可以讀書的時代。
大家夥:人人可以讀書。
端木賜:禀夫子,此事非虛,弟子親眼所見。
孔丘(老年):人人可以讀書,那是我向往的,你們讀什麼書。
晚輩:我在讀《論語》。
孔丘(老年):《論語》。
晚輩:夫子和諸位先生的言行以及思想,在後世集合成為一部典籍,稱為《論語》,《論語》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源泉,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我們從小就讀。
孔丘(老年):那你從《論語》裡讀出了什麼。
晚輩:讀到了人生追求,仁以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提高自己的修養,讓更多的人得到安樂。
孔丘(老年):好,你讀得好,還有呢。
晚輩:我們還讀到了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做到推己及人。
端木賜:這些都是夫子教導我的話啊。
孔丘(老年):後生,還有嗎。
晚輩:我們讀《論語》,還讀到了如何為人,為人應當孝,悌,忠,信,溫,良,恭,儉,讓。
孔丘(老年):好,你讀得太好了。
端木賜:夫子,您追求的大道傳下去了。
大家夥:是啊。
孔丘(老年):君子憂道不憂貧,現在啊我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
端木賜:撒君可否讓夫子和諸位同門一起看一看這《論語》在後世的流傳呢。
晚輩: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夫子,諸位,請,夫子及諸位的思想學說在後世被稱為“儒學”,影響深遠。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孔丘(老年):民貴君輕,說得好啊,此為何人。
晚輩:此人命叫孟轲,後世尊他為孟子,他傳承儒學,并将其發揚光大。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孔丘(老年):我說過,殺身以成仁,他說,舍生而取義,好啊。
鄭玄:《論語注》,要在世上長久流傳,解釋其義,應與時偕行,不強做結論,留給後世解讀評說。
孔丘(老年):此人是誰,何為《論語注》。
晚輩:此人名叫鄭玄,是在您六百多年之後的漢朝儒生,他為《論語》的内容作了注解,方便世人的學習。
孔丘(老年):與時偕行,做學問應該是這樣。
朱熹: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孔丘(老年):國家以黎民為根本,也是為黎民而設立,說得好啊,他是誰。
晚輩:這是在您一千六百多年之後的儒學重要傳承人,生于南宋,叫朱熹,他用了将近四十年時間為儒家經典作注,其中就有《論語集注》。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晚輩:朱熹對夫子極為仰慕。
孔丘(老年):過譽,過譽。
晚輩:夫子您請看(大屏幕投屏播放中國現在化宣傳片),如今國家之盛世不就是您所渴望的理想之國嗎!
結束語:“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兩千多年來的曆史長河中,流不盡的是中華文化的民族魂,夫子您的一言一行和《論語》中智慧的寶庫沖破了時間的枷鎖。流傳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并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今天,我們便用這千古名句來感歎這片中華大地之興盛。為此,我們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播放宣傳片同時衆人齊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