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觀于魯桓公①之廟,有欹②器焉③。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④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⑤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⑥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⑦而歎曰:“籲!惡⑧有滿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
【注釋】
①魯桓公:春秋時魯國第十五位國君。
②欹(qī):傾斜。
③焉:兼詞,于彼,在那裡。
④宥(yòu)坐: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宥:通“右”,
⑤顧:回頭看。
⑥挹(yì):舀。
⑦喟(kuì)然:歎氣的樣子
⑧惡(wū):哪裡。這是個疑問代詞,一定注意讀音。
【評析】
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曆來是講究中庸的。所謂“無過無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提倡适可而止,因此才有了見好就收,急流勇退的說法。
當然,這主要還是儒家學說的影響,我們知道四書中有一部就叫做《中庸》,專門闡述中庸思想的精深奧妙。
其實,不求圓滿的思想,也頗有道家的思想意識,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俗話說得“出頭的椽子先爛”就是這個意思。
本來道家是從養生的角度出發,道家讓人看淡社會上的功名利祿,回歸自然的狀态。因此明哲保身就是讓人不要沖動,克制住過多的欲望,讓自己以更大的胸懷看待得失榮辱,隻是,這個詞後來竟然蛻變成了自私的小聰明的意思,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不錯“謙受益,滿招損”,樂極生悲,不可不慎!還是《紅樓夢》裡的那副對聯總結得好:身後有餘望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凡事不可太過,缺憾從某種意義上說,才是真正的圓滿。《紅樓夢》那句話告誡世人,得意之時,莫要猖狂,人總要為自己留條後路。尤其是功名利祿這些東西,如果看得過重,老是抓着不放,花無百日紅,自己必将反為所累。
“大名之下,其實難副”,最難能可貴的是,永遠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如此說來,這笑似乎也不敢縱聲朗笑了,哭也最好在半夜裡自己打濕枕巾了。這不是對自我的壓抑嗎?儒家文化在此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吧!不過,如此強者方可為有為者讓路,最好拉後來者一把。可是,到手的利益哪有那麼輕松的放棄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