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一條“有味道“的推文,但請認真收看。
拉肚子,不能簡單等同于“腹瀉”
“醫學上腹瀉的判斷标準為:排便次數超過平日頻率(1天3次以上),總量超過200g,含水量>85%,其中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膿血、黏液等。”
每個人排便規律不一樣,日常為1天3次或3天1次都正常,但如果平日為1天1次,突然變為1天3次,就要警惕。
腹瀉可簡單分為四個類型
分别是急性感染型腹瀉、急性非感染型腹瀉、慢性感染型腹瀉、慢性非感染型腹瀉。
1.急性感染型腹瀉
- 由病菌或寄生蟲引起,起病急,持續時間2周以内
- 一天排便>3次(嚴重者10餘次)
- 部分并發症狀:嘔吐、畏寒、發燒、頭暈、渾身乏力、口幹、尿少
- 排便症狀:黏液多,伴有膿血,排便後仍持續想排便
2.慢性感染型腹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通常由腸道真菌感染引起
- 病程長,可持續2個月以上
- 排便次數大于正常時頻率(但由于持續時間長,不易察覺,且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
- 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感染
3.急性非感染型腹瀉
- 起病急,持續時間短
- 通常由食物引起:
- 食用變質食物或未煮熟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
- 生冷食物或腹部受涼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
- 食物滞留引起消化不良
4.慢性非感染型腹瀉
- 通常由炎症引起,常見腸道炎症有結腸炎、克羅恩氏病
- 也可見于結腸息肉、結直腸腫瘤
- 便秘與腹瀉交替進行
- 糞便膿血較多
*通常少量的膿血(5ml以下)無法被肉眼發現,但大便隐血實驗可以發現(呈陽性)
如何預防?是否需要就醫?
怎麼預防輕度腹瀉?
- 注意食物衛生,例如生熟分開、餐具消毒、食物煮熟煮透;
- 生冷食品有所節制(冷飲、雪糕等);
-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空調、風扇直吹);
- 注意細嚼慢咽(在腸胃炎症期應避免進食難消化食品,減少油膩、産氣多的食物進食);
什麼情況建議就醫?
- 急性腹瀉,伴随較嚴重症狀(如嘔吐、發熱、頭暈、心慌等)且48小時無法緩解的;
- 腹瀉有黏血樣便或黑便(消化道出血);
- 慢性腹瀉(長期的腹瀉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會導緻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甚至引起變異性反應例如癌症)
*建議慢性腹瀉者安排腸鏡檢查
- END -
素材參考 | 生命時報、丁香醫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