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下,走進楓泾九豐的現代化智能蔬菜大棚,恍如置身清晨的海灘,為植物精心搭建的外遮陽和内遮陽天花闆将陽光過濾得明亮而不灼熱。
時下,九豐已提前為番茄秋播做準備,移除老藤、修整田壟、培育各品種番茄幼苗……
農業“魔法”
打破番茄産量天花闆
據介紹,在長三角地區種番茄,按常規露天栽培方式是春節後育苗,清明移栽,7到8月産果,産果期1個月。而在普通大棚中可以實現秋播,即8到9月育苗,12月上旬定植,春節後第一茬果實上市,番茄可以持續供應到7月份。
在大棚模式下,經曆一個冬天積澱的植株會在開春後迅猛生長,果實的口感、産量、産果期都大大優化。九豐的智能大棚則在此基礎上添加了農業“黑魔法”:機械挖掘出高壟,利于番茄根系生長。用海沙與火山石混合成無土栽培基質,便于沖刷消毒。搭建超過2米的爬架,讓番茄苗攀援而上,再配合成熟的精準施肥技術,讓低矮的番茄藤長成蔚為壯觀“番茄森林”,經冬不枯,單株番茄即可産出上萬斤果實。
“通常番茄種植要避免輪作,甚至要避免辣椒、馬鈴薯等同科植物,以避免土傳病害和土傳蟲害的影響。但在智能大棚裡,我們搭建了舒适的生長環境,以生物和物理手段消除病蟲害,加上‘春提前茬’和‘秋延遲茬’,可以實現同一塊地種植番茄一年兩種兩收,守護了上海人的‘番茄自由’。”九豐現代智慧農業博覽園負責人姚子斌介紹說。
當日采送
“海派”番茄低糖又沙瓤
目前楓泾九豐一期現代化智能大棚中各種番茄創造了3000萬元的年産值,占總産值的1/3。番茄種植占據了60%的種植面積,單茬超過200畝,一年2熟,年種植面積在400至500畝。其中,大番茄3個品種,小番茄6到7個品種,有黃、青、紅、黑、紫等顔色,兼具觀賞性與食用性。
早在2020年,九豐與楓泾簽約建設現代化蔬菜種植基地之前,供應上海的蔬菜來自九豐的江蘇響水基地。采摘、裝箱加上4個多小時的車程,儲運馬鈴薯、胡蘿蔔等塊根蔬菜當然沒問題,但在運送番茄時就不得不犧牲口感,挑選皮厚、耐放、耐壓的品種并且在未成熟時就采摘下來。果實離開母體後,不能得到持續的營養供應,無法繼續完成糖分累積,雖然經曆長途運輸後的番茄也會“捂”成紅色,但風味始終“差一口氣”。而楓泾基地建立之後,大大縮短了果實從大棚到市民餐桌的時間,可以實現上午采摘、下午送達。如此一來,番茄的耐儲運性就不需要着重考慮,新鮮和口感成了挑選種植品種的首選因素。
甚至為了契合上海人的口感偏好,楓泾九豐與上海市農科院合作,專門研發了幾個“特供”品種,“糖分低、不能太酸也不能太甜,強調清香,沙瓤口感。”姚子斌如此總結“海派”番茄的特點。全熟采摘,當天送達,口味也是精心還原兒時記憶中的味道。
來到上海兩年多,楓泾九豐還有其他意外發現,那就是上海人對于綠葉菜的“執迷”程度——可以十天半月不吃番茄,但是綠葉菜必須日日有。而綠葉菜比番茄更為嬌嫩,一摘下來就開始打蔫兒,放久一些就發黑,更需要日日新鮮送達。所以目前九豐還針對上海人的這一飲食習慣種植了150多畝。
突破邊界
種菜也能“做學問”
在成為“種菜能手”的同時,也不甘于隻是“種菜”,九豐也積極探索着産業帶來的社會效益。一邊保障着上海人的新鮮蔬菜供應,一邊在環境保護方面,楓泾九豐也有着持續的積極行動:用紅糖與豆粉發酵做肥料,杜絕化肥使用。收集雨水做澆灌水,減少對附近水資源的依賴。采用黃色黏闆等物理手段防蟲害,拒絕殺蟲劑。用黑色地膜抑制雜草生長,杜絕除草劑。封閉的現代化智能大棚營造出一個穩定的農業小環境,避免農藥化肥帶來的污染,生态效應明顯。
與此同時,楓泾九豐與上海市植物學會、上海市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等小型研學團隊保持着長期合作關系。基地對社會團體開放,可提供植物染色、種盆栽等一些實踐體驗。
目前楓泾九豐二期正在建設,計劃全三期完成後,蔬菜生産占基地營收的60%,而作為研學基地的收入占據另外40%。
撰稿人 | 範黎平
編輯 | 程佳域
責編 | 劉家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