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故鄉有朵故鄉雲

故鄉有朵故鄉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1 02:47:37

故鄉有朵故鄉雲?來源:【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故鄉有朵故鄉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故鄉有朵故鄉雲(近山方知故鄉情)1

故鄉有朵故鄉雲

來源:【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

山,是大自然的驕子。家鄉呂梁,因呂梁山脈而得名,這裡最不缺的是山,最有味道的也是山。

我出生在呂梁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長在群山環抱的小縣城。兒時逢年過節父母都會帶我回老家探望,每次一大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我跟着堂兄弟們滿村亂竄、四處玩耍,村口的百年老榆樹、舊廟改成的學校、打谷場上高高的秋千還有綠樹蔥茏的東山……都留下了點滴的記憶,對于家鄉的情感就是在一次次相聚中積累起來的。

我們的家族祠堂就在村南頭不遠的山崗上,與生我的南山溝窯洞相距甚近。記得每年清明上墳父親都會特意祭拜家族中最古老一塊石碑,撫摸着斑駁的碑身,一邊辨識文字一邊感慨:“明朝嘉靖年的祖先,快五百年啦,咱家就是那會兒在這裡定居的。”我漸漸明白了,自己的根就在這裡。

如果說回老家探親還略有幾分儀式感和神秘感的話,那不大的方山縣城就是我成長的樂園,在這裡我度過了難忘的青春時光,城裡的每一幢房屋,我似乎都能夠想起它的模樣,每一條街道都有我奔跑的足迹,巷角的柳樹下、彎曲的小河邊,回蕩着我的歡笑;隐蔽的小路、低矮的牆角,那便是童年的戰場。方山縣城周邊環山,大山便成了男孩子們勇敢的向往,每逢周末小勇士們便向着一個個山頭前進,登頂之後或在林間嬉戲、或于山頂放歌,抓野雞兔子,偷摘田裡玉米,至今想起仍然趣意無窮。

再大一些,我便與家鄉的名山有了親密接觸。北武當,被譽為“三晉第一名山”,在本地真可謂家喻戶曉。集雄奇險秀于一身的北武當山,巍峨挺拔,古松蔥茏,滿目蒼翠,真是鬼斧神工般的一處勝境。還記得那時通車條件不佳,我們走過了五裡黃土、五裡沙路方才來到山腳下,随即就被它的雄姿吸引,迎着陡壁懸崖,沿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而上,但見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登臨武當之巅,一覽衆山小,但見遠處蒼茫,近日含黛,松風撲面,白雲飄逸,讓人頓覺天高地遠。

北武當,對于家鄉人有着特殊的意義,每年三月初三廟會的傳統從古時延續至今,屆時遊人如織、熱鬧非凡。還記得我高考那年,母親執意要去北武當祭拜,拗不過她隻能陪同前往,以了心願。我與妻子戀愛期間去北武當山遊玩,攀登至觀音廟附近的一塊奇石時,我靈機一動為她在石前留影,此後十幾年間數次前去,我們都在同一位置拍照,借大山巨石見證歲月,如今将列次照片依序排列一觀,頗有趣意。

大學畢業,我回到呂梁工作,娶妻生子、安居樂業,忙忙碌碌間将近二十年過去了。因為從事新聞工作的緣故,我有幸走過了呂梁無數的大山,既沉醉于名山勝地的如畫美景,又為這片土地注入了難以名狀的深沉情愫。

我在雲頂山草原散步,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牦牛成群,碧草如茵,遠望連綿群山層層疊翠,清湛藍天舉手可得,不禁仰雲天而思深遠,眺闊野而欲馳騁;我在卦山探幽,道說山形卦象的玄妙,驚歎鑽岩抱石、姿态各異的古柏,行走在古色古香天甯寺中,回味大唐盛世的神韻;我在柏窪山尋訪,看峰巒峭拔,穿松柏疊翠,領略“怪石、奇樹、聖水”三絕,聆聽明末清初書法家、醫學家、思想家傅山的隐居傳奇;我在雲夢山沉醉,雲環霧繞中穿行于谷深幽靜的懸崖棧道,絕壁廟宇、天然岩洞、峭壁飛瀑以及鬼谷仙師的故事,足以撩撥起無窮的好奇……

呂梁,骨脊也。位于呂梁山脈中段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呂梁之地由此而得名。2500多米的骨脊山雄風浩蕩、巍然聳立,山頂尚有漢代記載大禹治水的碑文。據《永甯州志》記載:“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2017年我負責編印《呂梁,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宣傳冊時,在市委主要領導的指點下封面即以骨脊山為背景。“骨脊”二字,既為山名、又為山形,同時還流傳着中華民族的起源故事,蘊藏着呂梁人民的精神氣質,呂梁山之翹楚,非骨脊山莫屬。

當然,呂梁的大山絕不止這些名勝,要識得此地精髓,還需深入其間慢慢體味。

我曾有機會從興縣出發,順着沿黃旅遊公路南下,穿行于晉陝大峽谷,領略黃河岸邊的大山。這裡的山大多石質,低處造型奇特的水蝕浮雕,鬼斧神工綿延不絕,百米之上可見地殼運動留下的斷層遺迹,泛紅的山石層層疊疊擠壓,讓人驚歎滄海桑田的力量。

我曾多次在山裡的村落采訪,高土高原千溝萬壑,小村往往藏在溝溝壑壑的皺褶裡面,有着清泉溪流緩淌,滿坡遍溝的莊稼随風搖曳,村頭的石碾久曆風雨、伫然獨立,一個個農家院裡青煙袅袅、幹淨整潔,鄉親們的臉上泛着古銅色的光澤,沉靜而古樸,剛毅而堅強。千百年來,他們用汗水澆灌着土地、堅守着家園,如同漫山遍野的棗樹,不畏艱難、頑強生長,大山寄托着他們的愛與希望。

我曾一次次來到黑茶山下,聆聽“四·八”烈士的悲壯曆史,來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石樓紅軍東征紀念館、劉胡蘭紀念館……回望呂梁人民在國家危亡、山河破碎之際義無反顧、前仆後繼、矢志不渝的英雄事迹,感念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巍巍呂梁,雄風浩蕩,一部中國的紅色革命史,因為呂梁而更顯得波瀾壯闊,雄偉的呂梁山也因為這段悲壯的曆史而愈加挺拔。

我曾前往石樓采訪感動中國候選人王應義,被譽為“石樓林業之父”的他,30年累計下鄉9240天,每天平均走30華裡的路,行程277200裡。他天天上山舉辦林業技術培訓、義務修剪嫁接果樹,推廣農業科技,全縣農民人均受他培訓2次,使全縣紅棗産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65萬公斤增加到當時的2500萬公斤,不愧為呂梁山上的“林業愚公”。在采訪老王的過程中,我内心第一次被深深震撼,原來在家鄉呂梁、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當代英雄”。

2015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役打響,我們記協駐村幫扶點在中陽縣神圪垯村,這是一個黃土高原典型的貧困山村,地處山頂、十年九旱、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七年多來,我們走家戶、訪貧苦,填表格、建檔案,嘗試合作社養豬,給貧困戶拍全家福,幫助全村脫貧摘帽;我們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體人員紮根于此、艱苦奮戰,為吃水難打下了757米深井,破敗不堪的舊村委平房鏟倒重建,坍塌荒蕪的老院重新修葺,白面青瓦的徽派景觀牆在黃土坡前延伸再延伸,高大挺拔的紅白理事廳獨具特色……客棧、老街、書畫院、大戲台、村史館、英雄館,一座座建築拔地而起,昔日的貧困村成為了省市縣多次表彰的示範村、旅遊村。

寒來暑往,記不得我們幾許奔波、幾多汗水、幾番辛苦,多少喜悅、歡慰、委屈、憤慨難以一言而盡。不知不覺間,我早已成了神圪垯人,即使身在機關也會不時想起走村入戶的時候,想起建設奔波的歲月,想起那一位位父老鄉親。

時間過得真快啊,轉眼我已近不惑之年,漸漸地習慣了每天從鳳山家中出發,穿街過巷去上班、下鄉;習慣了鳳山公園的晨露鳥鳴、濱河兩岸的花草綠樹、蓮花池畔的垂柳輕舟、市民廣場的孩童歡笑;習慣了在這座三山環抱、三川彙流的山城的生活……蓦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呂梁經過多年蛻變,天已是如此藍、街已是如此的淨、山已是如此的綠、人已是如此的美,一切都在向着美好奔跑。

在我心中,家鄉的情懷從未改變,但内涵已然擴大。我的家鄉,早已不單是那個山村那座縣城,而是呂梁雄偉的大山、可親的父老,而是整個呂梁。

本文來自【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