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03:48:03

在你眼裡,“00後”是什麼樣子的?

玩世不恭的小屁孩?

随性自我的非主流?

在南京這輪戰“疫”中,

很多人重新認識了“00後”。

疫情發生後,很多“00後”第一時間沖到一線,他們請戰來到隔離病房、隔離酒店、交通卡口,奔忙在核酸檢測、物資保障等疫情防控現場。這群“奔湧的後浪”,用實際行動展現了青春應有的擔當。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1

在東山街道中前社區山水方舟幼兒園核酸檢測點,“00後”大學生志願者們引導居民有序排隊。通訊員 王廷月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星夜集結,“00後”逆行出發

7月20日22點54分,23歲的吳億達看到新聞:祿口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定期核酸檢測樣品中,9人呈陽性。

他立刻打開微信,輸入“招募防疫志願者”幾個字,轉發到3個志願者群。

吳億達是南京雨薇青年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這家公益服務中心常年“承包”南京站和南京南站的志願服務工作。

一夜過去,吳億達的微信群被報名信息刷了屏,報名人數超過300人,其中有20多個“00後”。

“大多數‘00後’還沒完全獨立,我以為家長會考慮到疫情風險,不會讓孩子出來做志願者。”吳億達說,但這個結果讓他有些“意外”。

7月21日清晨,疫情防控升級:多個社區被調整為中風險地區;離開南京需要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吳億達的防疫志願者很快到位。21日當天,2001年出生王嶽濤穿上防護服,在南京南站核酸檢測點引導市民做核酸檢測。今年暑假,他本想留在南京打工,結果突然而至的疫情打斷了他的計劃。他的母親打電話叫他回家,他回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是入黨積極分子,這時我不應該逃離,而是應該為社會做些什麼。”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2

鼓樓區小市街道黃家圩社區疫情防控值守點,19歲的儲博文協助社區檢查健康碼并進行測溫。通訊員 劉陽 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琦攝

同一天,20歲的李盈盈和19歲的魏祺也正式“上崗”。李盈盈負責南京火車站核酸檢測點志願服務工作,年紀雖輕,她卻已是公益達人,當過防汛抗洪志願者、國際馬拉松志願者、獻血志願者;魏祺則被分配到沿河社區南湖三小核酸檢測點,負責維護現場的檢測秩序,做好服務工作。

報名時,魏祺也想到過“感染風險”,尤其“上崗”第三天,隔壁街道出現了确診病例,這讓每天需要和五六千位居民打交道的她一下緊張起來。但風險再大,她也沒想過退出,“我要堅持到底,這是我的責任。”她說。

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為防止疫情擴散,需要更多志願者加入到防疫大軍中。7月26日,江甯區江甯街道新銅社區和新銅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共同發出“我們的社區,我們來守護”倡議,招募志願者。

家住新銅社區的呂睿傑看到後,也第一時間報了名。他今年19歲,去年疫情發生時,他還在念高三,從網上看到志願者們默默奉獻的事迹,他非常感動。今年,他穿上了防護服,就像去年新聞中那些志願者一樣。

“我已經19歲了,我覺得我應該做些什麼。”他說。

呂睿傑的“發小”梁偉豪也是新銅社區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18歲的他早在7月初就通過“我的南京”報名志願者,因為他覺得“閑着也是閑着,不如做點事”。

18歲的張子涵在堂妹手機裡看到了報名志願者的二維碼,立馬掃碼報名。“堂妹特别羨慕我,她沒打過疫苗,沒有報名資格,隻能做線上支援。”小夥子笑着說。

短短幾天,新銅社區來了19名志願者,其中10人為00後。

汗灑“疫”線,“00後”長大了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3

近日,江甯區湯山街道組織青年志願者“走村串戶”,為轄區内特殊群衆送上防暑降溫物品及口罩、牛奶、面包等物品。通訊員 郭明峰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7月26日晚,市第一醫院要組建一支醫療隊去支援公衛中心。看到這條通知,該院“00後”何曉敏沒有一絲猶豫,第一時間報名。那天,她成了該院醫療隊最年輕的隊員。

來到市公衛中心,何曉敏穿上防護裝備投入戰鬥。“防護服裡悶得透不過氣,防護手套裡的手泡在了汗裡,必須少喝水,少上廁所。”每天結束工作回到更衣室後,何曉敏的衣服早已濕透,臉上被口罩勒出的深印清晰可見。她說:“一點都不後悔,能在‘疫’線揮灑汗水,我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

每當累得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何曉敏就會想起爸爸臨行前對她的叮囑:“聽從指揮、保護自己、平安回來。”

每當想起爸爸,她又有了力量。“去年疫情期間,我爸就一直在社區一線抗疫,他說‘很辛苦,也很有收獲’。”何曉敏說,“今年我感受到了爸爸去年的辛苦,也擁有了和他一樣的收獲。”

在南京,作為抗疫中堅力量的“70後”“80後”們,在竭盡所能無私奉獻的同時,也将這份無私傳承給了下一代。

在鼓樓區小市街道,18歲的高中畢業生魯駿揚不久前收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成長禮”——大學錄取通知書。“收禮”的地點有些特别——社區全員核酸檢測點的現場。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4

“00後”志願者魯駿揚在社區核酸檢測現場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鼓樓區小市街道供圖

7月21日,高中畢業的魯駿揚和母親一同來到小市街道東井亭社區核酸檢測點參加檢測。在現場,他看見排隊的人群一眼望不見頭,也看見了穿紅馬甲的志願者們忙得滿頭是汗。

魯駿揚立即有了加入志願者隊伍的想法,他向社區書記報了名。很快,他如願穿上了紅馬甲,坐在檢測台旁,成為了一名負責信息錄入的志願者。每一次完成錄入後,他的耳邊都傳來一聲“謝謝”。

同一時間,在抗疫的另一個特殊戰場上,1米88的滕倍铎坐在鼓樓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大廳裡,一刻不停地幫市民解決“黃”轉“綠”的難題。如果不是熟人,一般人很難看出,這個高個頭小夥子隻有14歲。

滕倍铎從小就對視頻制作、動畫制作感興趣,平日裡也自學一些視頻和海報的制作技巧。疫情期間,他幹了一件“大事”。

通過新聞他得知,每天都有大量“黃碼”人員等待轉綠,但官方公布的轉綠方式幾乎都是文字介紹。滕倍铎靈機一動——為何不用自己的特長制作一個直觀形象的“轉碼秘籍”短視頻?

說幹就幹,滕倍铎花了兩小時完成了時長約2分鐘的動畫,并上傳到網上,推送朋友圈。生動活潑的畫面和語言将如何轉碼的過程呈現得一目了然,讓很多人拍手稱贊。動畫推出後,收獲了3萬多的點擊量。

誰還敢再說“00後”是小屁孩?這樣随便一出手,就是一個“王炸”。

其實在南京,像滕倍铎這樣發揮自身特長的青年志願者還有很多。這群大人眼裡中的“孩子”,正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告訴大家——我們長大了。

有他們在,中國一定行!

在全員核酸檢測時,梁偉豪和呂睿傑兩個“00後”搭檔,負責信息登記和分組工作。一次,不知是手機網絡問題還是操作失誤,梁偉豪掃描了10位居民的身份證号,可在這10人做完檢測後,身份信息數據突然沒了,無法上傳。梁偉豪說,他壓根不知道這10位居民是誰,萬一核酸檢測結果有問題,茫茫人海去哪裡找……

他越想越急,趕緊找到社區工作人員,呂睿傑也跑到出口,憑着印象攔住剛檢測完的居民詢問,随後社區工作人員也過來幫忙攔人。

就這樣,“消失”的10人好不容易找到了。

這段小“插曲”讓梁偉豪和呂睿傑上了心,第一次負責這麼重要的事情,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責任”兩字的沉甸甸。

為了防止再發生類似的錯誤,兩人商量後采取了“雙保險”制:呂睿傑将待檢居民帶進來後,立刻到後門處候着,等資料全部上傳成功後再放人出去;梁偉豪則在掃描完身份信息後,手機截屏保存,以防再發生上傳失敗的事。

付出汗水,收獲成長。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5

南京郵電大學“00後”小夥王以甯,在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平治社區為進入樓宇人員測量體溫。通訊員 徐美玲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南京發生疫情後,15歲的狄可馨立即跑到所在社區,希望能來做志願者,社區給她安排的工作是電話調查。要核查的人很多,忙的時候一人要打幾百個電話,每個電話都問同樣的問題,天天說得口幹舌燥。

狄可馨說:“我體會到了‘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件小事。”

采訪中,還有很多“00後”告訴記者,做志願者不僅收獲了成長,也收獲了友誼。

19歲的蔡德雯,在南京開始全員核酸檢測後,就奔走在多個檢測點做志願者。當排隊居民不多,現場不那麼忙的時候,她會悄悄拿起畫筆,為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們手繪速寫畫像。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6

受訪者供圖

泰康仙林鼓樓醫院醫務人員唐莉收到她的畫像時,滿滿感動:“謝謝你,小才女!”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7

戰疫有我感謝志願者(00後志願者)8

受訪者供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點,要清晰描繪出“00後”的樣子,卻是一件困難的事,網絡上也時常給他們貼上“自信”“叛逆”“另類”等标簽。

南京團市委社會聯絡部(志願者工作部)部長陶濤在工作中經常與“00後”打交道,她認為,與“80後”“90後”相比,“00後”生活在物質更為豐富的時代,但他們的鬥志并沒有因為較好的物質條件而被磨滅,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非常務實上進。他們對傳統美德和主流價值觀高度認同,善良寬容、自信自強、誠實守信都是他們的品質特點。他們生長在中國發展和進步最快的階段,對國家發展有更多的體驗感和認同感,所以常常能看到他們熱血沸騰的樣子,也常常感受他們骨血裡的家國情懷。

陶濤說,所以,盡管知道做志願者存在一定風險,但這些孩子毫不猶豫、義無反顧地沖到疫情防控一線。他們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铿锵誓言化為實際行動,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行!我們也完全相信,有他們在,中國一定行!

青年學者侯印國也有着相似的感受,“00後”最鮮明的特質是文化自信,他們的成長,伴随着北京奧運會、神舟飛船起飛、移動互聯網爆發等彰顯中國力量的重大事件,民族自豪感和本土文化認同感明顯更強。他們更加愛黨愛國,對國家、對社會有很強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在新冠疫情發生後,他們第一時間沖到一線,以一種“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參加戰“疫”,他們的表現令人欣慰、令人感動,他們是可以托付的一代!

南報融媒體記者許琴王茸王婷婷餘夢迪

來源: 南京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