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福州特色木器漆

福州特色木器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21:17:51

福州特色木器漆(福州與漆的不解之緣)1

南宋剔犀三層盒

福犀是福州特色漆器髹飾工藝之一,指的是福州剔犀工藝以及使用剔犀制作而成的漆器。剔犀是大漆中的一種裝飾工藝,隸屬于雕漆。

《髹飾錄》中有關于剔犀的詳盡記錄:“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烏間朱線,或紅間黑帶,或雕黸等複,或三色更疊。其文皆疏刻劍環、縧環、重圈、回文、雲鈎之類。”福州剔犀使用木胎、金銀胎或脫胎為胎體,之後選用兩三種色漆,在漆胎上反複髹塗幾十上百遍,直至積累一定的厚度。待漆半幹後,使用V型刻刀雕刻上回紋、卷草、雲鈎等圖案,之後進行打磨、抛光等操作。由于每層髹塗的漆顔色不同,刻刀雕刻出的橫截面也間雜不同的色彩,層層疊疊。

所謂“仿自犀牛肚臍之紋”,意思是剔犀花紋繁複,如同犀牛角橫截面的肌理效果,這也是剔犀名字的來源。除字面含義外,福犀也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福”即是福州,同時也代表了幸福、福運。“犀”取自犀牛,犀牛自古以來便是祥瑞的化身,被人們賦予了聰慧、力量的寓意。因此,福犀是美好寓意的積累,與福州的福文化不謀而合。

相比于平面漆繪,福犀并沒有雕刻山水、花鳥、人物等繁複華麗的花紋,更多是強調立體的視覺感受,漆器表面凹凸有緻,刀口斷面清晰,刀鋒平滑有力,通體呈古樸、典雅之态勢。福犀是對工匠刀工的考驗,雕刻講究一個“快”字,下刀前需要提前想好雕刻的内容,下刀時手要穩,雕刻的紋路需平滑。《髹飾錄》專門将雕刻的過失總結為“骨瘦、玷缺、鋒痕”等。骨瘦是指刻雕的漆過多,導緻表面漆層過“瘦”;玷缺則是因刀法不夠鋒利,導緻刻出的花紋不夠利落;鋒痕是因用刀沒有留意,在不該有刻痕的地方出現了刀痕。一旦手法不夠娴熟,雕刻出現了纰漏,整件漆器可能都需要推倒重做,很難進行補救。因此,制作剔犀的工匠往往需要大量制作經驗的積累,唯有手熟,才能“下刀如有神”。

福犀是伴随着福州的地域文化不斷發展的。“福犀”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其中記載:“福州舊作色黃滑地圓花兒者,多謂之福犀,堅且薄,亦難得。”指的是宋代至明清時福州本地制作的剔犀漆器。1986年在福州市北郊茶園村墓出土的剔犀三層漆盒,是國内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雕漆器,因此宋代是福犀漆器萌芽的開端。随着宋代皇室的遷都,中原地區的手工藝等産業也遷移到南方地區,得益于福州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宋代優厚的手工藝發展政策,為漆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福犀也在這種環境下生根發芽,工藝得到迅速提升。宋熙甯年間,官府在福州設立專門的漆器作坊,制作以福犀為主的漆器。

明清時期是福州漆藝又一個發展高峰,福犀在工藝品中頗具盛名。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遊八閩之為雕漆,數百年于茲矣。四方之購此者,亦百千萬億其人矣……工師為誰?魏姓,字蘭如;王姓,字孟明。閩省雕漆之佳,當推二人第一。”說明明清福州雕漆工藝已爐火純青,并誕生了一批漆器制作名匠。這一時期受皇室貴族審美的影響,福犀漆器器型較大,胎體由木胎轉為使用瓷胎,紋飾也更加華麗複雜。

清末時期,出現了“漆凍脫模”工藝,急劇下降了漆器的制作成本,傳統的剔犀漆器的市場被搶占,加之福州脫胎漆器崛起,逐漸成為福州的新興漆器代表,自此福州的漆器産品以福州脫胎漆器為主,福犀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複興福犀工藝,不僅是對一項傳統工藝的保護,同時對留存福州地域文化、喚起福州人的鄉土情結也有着重要作用。從古至今,福州與“漆”便有着不解之緣。在福州民間,不論生老病死,抑或婚喪嫁娶,各類儀式都流行着使用漆器的習俗。

嬰兒出生時,會使用朱漆髹塗的高腳盆作為接生盆,并在其表面繪制牡丹、蓮花等紋樣。朱漆有避邪之意,朱漆盆是對産婦和新生兒平安、健康的祝福。

結婚時,福州人會選用表面描繪鴛鴦戲水、麒麟送子等圖案的漆制器具作為嫁妝或聘禮,如漆櫃、漆桌、漆奁等,這些漆器具有舉案齊眉、百年好合的寓意。

老人百年之後,家人會在棺木表面髹塗七道漆,因為“漆”通“七”,而“做七”是喪葬風俗,七日為一個輪回。使用漆制棺木,寄托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漆器是福州人表達美好願景的媒介,是福州人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形象縮影。福犀作為福州漆器重要的一環,也是福州工藝文化發展的曆史見證。(張小燕楊惠茗 文/圖)

來源: 福建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