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社交媒體會讓我們感到焦慮

為什麼社交媒體會讓我們感到焦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9:16:56

為什麼社交媒體會讓我們感到焦慮(雞湯刷屏成員混雜)1

前幾天楊绛先生去世,朋友圈出現了新一輪刷屏:《楊绛給年輕人的十二個忠告》、《楊绛:如何成為一名最賢的妻》。當然不出意料的,還有鬧了笑話的,在“楊绛先生走好”下面配上了她丈夫錢鐘書的照片。

楊绛先生曾說,你們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想得太多。有人引申說,你們給去世的名人點的蠟燭太多,但讀書太少。

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刷屏或不刷屏的權利,紀念或者不紀念的權利,但是,每次面對這種大型刷屏事件,都有種逃離的沖動。

為了逃離這被朋友圈裹挾的生活,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棄用朋友圈。國内其他的主流社交媒體,比如豆瓣、知乎、微博,都出現過資深用戶逃離現象。而在國外,也有數據表明青少年正在逃離社交媒體。逃離社交媒體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新趨勢。

全球網民的主流社交媒體厭倦症

随着注冊用戶權限降低,知乎的問答内容質量每況愈下,逃離的人原來越多。和知乎一樣,微博、豆瓣的用戶也從網站們把自身定位為“大衆化社交媒體”的那一刻開始逃離。當它們的用戶體量越來越大,就像一個私密的飯局突然湧入了一群毫不相幹的人,一種被冒犯的感覺悄然滋長,用戶産生了抗拒心理。

在經濟、教育、科技都超級發達的德國,隻有一半網民使用社交媒體。德國人更喜歡通過書本來獲得信息,也更喜歡面對面直接溝通,他們“吝啬”于向社交媒體投入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身處這個社交至上的時代,為什麼還會有人逃離社交媒體?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青少年逃離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主流社交媒體之後,轉而使用一些比較小衆的工具,比如Messenger或Snapchat。在18-29歲的智能手機用戶中,37%的人使用Pinterest,22%的人使用LinkedIn,隻有32%的人使用Twitter。大衆社交媒體PK小衆應用居然落敗。在這些小衆應用中,用戶習慣與親密好友分享一些比較私密的信息,比如幼稚的自拍,瑣碎的吐槽等等。

人們逃離的不是社交,也不是社交媒體,而是主流社交媒體。

離開的主要理由就是不開心

從人們對主流社交媒體的種種反應上看,想逃離的理由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1、厭倦毫無秩序的圈層階級關系。由于社交媒體逐漸引起老年用戶的關注,它們對全球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不管是以前的QQ空間還是現在的朋友圈,自從來了多年不聯系的三姑六婆小學同學初中校友,一下就沒了說話的欲望。

2、厭倦朋友圈的日益聒噪。每逢節日的集體刷屏,朋友曬娃曬車秀恩愛,還有不相幹人轉發的勵志雞湯,都讓這些社交媒體充滿了十足的煙火氣。可是,他們發的那些東西到底跟自己有多大關系?

3、 在主流社交媒體上,形象管理變得越來越複雜。出于職場形象和個人生活的需要,人們不得不更小心而有策略地使用主流社交媒體。試想一個文質彬彬滿腹經綸的年輕人,要是在他的朋友圈裡看到了波多野結衣的小視頻,他以往的純潔形象就完全崩塌了。

4、 不想再小心翼翼地維護他人的情緒。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候,莫名覺得誰發的狀态是針對自己,或者自己發的狀态莫名中傷他人。在主流社交媒體上,你所有的動作和情緒都被放大,随時要跳出來跟人解釋自己發布狀态的原因,煩透了。

5、拒絕無效社交。美國一名專欄作家在對網絡上過密的人際交往感到不安之後,嘗試着關掉自己所有的社交網站賬号。但離開之後,還是會有讀者在各個渠道轉發、評論他的文章。從社交媒體抽身之後,他做事情反而更加專注了。他發現自己去維護網絡社交關系的互動成本與經濟收益并不劃等号。推特上的好友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太多商業變現,時間白白耗散在一些沒用的地方。他認為社交媒體上進行的大多是無效社交,其實大多數正在浏覽你朋友圈、微博、知乎回答的人,并不會成為你真正的朋友,也絲毫不會給你的工作或生活帶來什麼幫助。

6、想要把精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主流社交媒體現在越來越成為一種多功能的工具,而不隻是社交平台。人有種尋求關注的本能,同時又有專注的需求。而大型社交網絡商業化之後納入了更多人群,更會讓需要專注的人覺得厭煩。比如知乎,懷着“不願再回答那些low問題”的心情,大v們紛紛選擇離開,感慨知乎離“一個圍繞着精英階層的知識社區”越來越遠,他們急需逃離,急需找到一個垂直性的社交平台。

其實人們逃離主流社交媒體的核心原因隻有一個:玩得不開心了。主流社交媒體已經背離了私密朋友圈社交形态,違背了很多人參與線上社交的初衷。

為了囊括更多人,主流社交媒體打破了階層層級的圈定,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價值觀的人群遍布社交網絡,交際圈變得烏龍混雜。而差異過大的人,他們的社交聯系其實是越來越趨于無效的,這對自己對别人都是壓力和尴尬。

社交平台也逐漸成為長輩和老闆窺探你生活的一個途徑,你和他人的社交,并不是自己主動尋求的社交需要。他人即地獄,人們使用主流社交媒體的體驗快感越來越低,像被困在人際關系的小圈層裡,總而言之就是不快樂。

物極必反,過度社交的厭倦和失衡

在主流社交媒體待得不快樂的根本原因是,平台上的人際關系實際上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社交承受極限。

一個人最多能交幾個朋友?關于這個問題,英國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曾經提出過“150定律”:人類智力/資源允許TA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接近150人。這150人是你可以邀請他們出席大型聚會的“随意朋友”;其中的大約50人是“親密朋友”,你會邀請他們共進晚餐的那種;這50人當中的15人屬于“信賴朋友”,大多數事情上你都足夠信賴他們; 15人中的5人屬于“親密支持朋友”,他們是你最親密最好的親友,對他們幾乎可以毫無保留。

如果一個人要保持的社交對象超出了“150”界限,基本上大多數社交就不單純是出于交朋友的目的了,更多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在和150之外的人在進行交往。

這時候社交工具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功利工具。當你擁有三千多微信好友,你會在朋友圈發些什麼?發工作狀态?集贊求轉發?你發的東西将嚴重偏離社交内容。不僅微信裡的陌生人會感到厭倦,就連朋友都會厭煩。這時候你已經無法跟朋友保持正常的關系了。

糟糕的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圈裡,越來越多的人遠遠超出150個朋友。

主流社交平台讓交朋友這件事情失去了界限。就像在一個KTV唱歌,本來是三五個好朋友的私密聚會,唱得好好的,突然朋友帶來了幾個不認識的人,這時候你唱得沒那麼嗨了。又進來一批呢?壓根就不想唱了,沒勁,坐在旁邊看别人唱。

為什麼主流社交媒體越來越讓人不快樂了?原因就在這裡,人和人的社交,是有接觸距離和接觸規模限制的。

人類的社交心理決定了,人類社交行為不能過度交叉。當工作生活問題集合在一個社交場景中,就會導緻過度壓力,讓人心理失衡。

而這形成了一個悖論:主流社交媒體的發展邏輯就是要不斷吸引更多的人。它鼓勵人們不斷卷入朋友、親人和陌生人,突破150人的社交上限。

很多人被迫被卷入主流社交媒體。正如當年精英人士們都喜歡使用MSN,結果因為工作夥伴和周圍的人都用了QQ,就被迫改用QQ。(當然,MSN産品本身很爛)但社交網絡與傳統工具應用不同的是,人一旦太多,産品體驗就會下降。而在目前,這種矛盾還無法克服。知乎大V的逃離就是一個例子。

現在的主流社交平台的設計,就是把人聚攏在一個列車裡,逼着他們往紊亂尴尬壓力的方向走。吃喝拉撒工作全在裡面,還要被認識的不認識的熟的不熟的圍觀。為此你不得不成為一個演員,重新包裝自己的同時,還要看别人的拙劣表演。這顯然并不是個舒服的社交方式。雖然人們可以見到更多人,更多事了,但也觸碰到了社交心理的極限。

但人類還無法真的完全逃離主流社交媒體。盡管很多人宣稱逃離,很多人在煩躁,但從數據上看,主流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還是在增長。

逃離隻能一種暫時的逃離,或者轉移社交媒體陣地來進行自我調節。面對人際交往過密的狀況,人類的社交心理自清能力正在起作用。

所謂的逃離,其實正是短暫的心理調節行為。就像人們從壓力巨大的城市去往大理、麗江、西藏這樣的地方旅行,大多數人隻是想要透透氣,并不會真的就不回來了。

所謂逃離主流社交媒體,也是一樣,其實隻是去别的平台的一場旅行。人們聚集于主流社交媒體,跟聚集大城市一樣,總體仍然是不可逆的趨勢。

騰訊核心創始人Tony,在談到設計産品時的信仰,說最難的是克制和敬畏心。那麼社交呢?是不是也需要克制?

南七道:【胡說七道】出品人,南七道。本文由南七道與華琛共同完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