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疆域的争奪多半是以戰争的形式來進行的,日本戰國時代的戰争不少,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決定天下戰争”的也隻有關原合戰(即關原之戰),作為自開啟日本戰國時代的應仁之亂以來,全日本的最大規模的内戰,關原合戰的結果直接導緻了豐臣秀吉開創的統治二世而亡,而獲得勝利的德川家康,則取而代之建立德川幕府,主導了日本265年的曆史。那麼關原合戰是怎樣決出成敗的呢?
關原合戰兵力分布圖,關原之戰對陣圖:西軍各部隊總體布出鶴翼之陣,而東軍中織田、生駒、寺澤是遊擊部隊。
被譽為“西方兵聖”的克勞塞維茨在《戰争論》中說“戰争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争也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産生的,而且隻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其實應該還有一句,戰争的勝負往往在戰争前的準備上就已經注定。關原之戰便是如此,這場作為決定日本命運的大決戰就像項羽劉邦楚漢之争中垓下之戰那樣,在開打前就已經注定了勝負。
1598年,終結日本123年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在京都伏見城逝世,享年61歲,繼承人是不足6歲的豐臣秀賴。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時日本國内各大名的封地示意圖
1598年,終結日本123年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在京都伏見城逝世,享年61歲,繼承人是不足6歲的豐臣秀賴。由于年幼,所以豐臣秀吉離世前設置了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來輔佐,以确保豐臣氏政權能夠代代相傳。所謂五大老就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五位大名,相當于明朝的“内閣”,是最高權力機構,成員分别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後因築前國大名小早川隆景早逝而由會津大名上杉景勝繼任。
豐臣秀吉離世前設置了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來輔佐幼主豐臣秀賴,以确保豐臣氏政權能夠代代相傳。
至于“五奉行”便是負責政權運作的工作人員,相當于中國古代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成員分别是石田三成、淺野長政、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和增田長盛,是為文治派,以佐和山城城主石田三成為首。石田三成格外效忠豐臣家,其中長束正家與石田三成同一立場,淺野長政則從屬德川家康一派,前田玄以和增田長盛兩位則停留在大阪城,持中立态度。
1599年五大老決策政務,五奉行執行命令,還順利完成了從朝鮮撤軍以及安置殘兵的工作。圖為萬曆朝鮮戰争。
其實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以合議制度來抑制德川家康的擡頭,以确保豐臣政權的繼承。雖然德川家康為“内閣首輔”,主持日常政事,但二号人數能登國大名前田利家無論在威望戰功和實力上,均可以與德川家康分庭抗議,所以在豐臣秀吉去世後一年内,日本國内的政局還是比較穩定的,五大老決策政務,五奉行執行命令,還順利完成了從朝鮮撤軍以及安置殘兵的工作(即萬曆朝鮮戰争)。
德川家康“陷害”前田利長使其返回加賀國封地,自己則進駐大坂城(豐臣政權的中心)主持政事。
五大老的二号人數能登國大名前田利家無論在威望戰功和實力上,均可以與德川家康分庭抗議。
但1599年前田利家積勞成疾病逝,五大老制度的平衡迅速被打破,雖然前田利家的長子前田利長接任,但根本比不上父親的威望和資曆,要知道前田利家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朝都受寵信的大臣(參考康熙初年的索尼)。于是德川家康“陷害”前田利長使其返回加賀國封地,自己則進駐大坂城(豐臣政權的中心)主持政事,而其餘的五大老,如安藝國大名毛利輝元,雖然實力不弱,但能力平庸,比他爺爺戰國第一智将毛利元就差十萬八千裡...。
關原合戰中東西兩軍的态勢:綠色為西軍諸成員,黃色為東軍諸成員。
至于備前國大名宇喜多秀家,此人曾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又是前田利家的女婿,能力和戰功均不錯,但太年輕,當時僅二十多歲,資曆上遠不能與德川家康相比。至于會津大名上杉景勝,其封地在日本東北的福島縣,距離當時日本的政治核心近畿太過偏遠,而且還是關原合戰導火索“直江狀”的當事人,德川家康出兵上杉景勝的理由就是“謀反”(即擅自築城和擴充軍備),再加上又被支持德川家康的奧羽大名伊達政宗(今宮城縣)和越前國大名結城秀康牽制,對關原合戰影響不大。
上杉景勝被支持德川家康的奧羽大名伊達政宗(今宮城縣)和越前國大名結城秀康牽制,對關原合戰影響不大。
德川家康方面,完全是這場戰争的策劃者,東軍的總大将,整場戰争中自始自終都控制的全局,也是豐臣秀吉死後日本實力最強的大名。其實力來源于四點,其一是活得久,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一樣都是曆經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兩朝老臣,其一生貫穿整個日本戰國史,與前兩者并列的“戰國三傑”名氣也是靠自己打出來的,足智多謀,前兩者都挂了,自己還活着,這點堪比司馬懿。
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并稱“戰國三傑”,其一生貫穿整個日本戰國史。圖從左到右是德川、織田、豐臣
其二是德川家康善于保持實力,1584年欲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率軍直撲德川領地,雙方展開“小牧·長久手之戰”,兵力在不占優的情況下,連續折損豐臣秀吉兩員大将:池田恒興和“鬼武藏”森長可,但卻選擇臣服豐臣秀吉而非死戰到底,并排出次男德川秀康作人質獲得豐臣秀吉信任,後來1586年豐臣秀吉還将其妹朝日姬嫁與德川家康,作為正室,所以從關系上将,德川家康是豐臣秀吉的小舅子,根正苗紅。
小田原之戰後,豐臣秀吉将其封地從三河國移封到原關東北條氏領地,得到了豐臣政權下外樣大名中最大的領地。
其三德川家康在追随繼承織田信長大位的豐臣秀吉攻滅在關東平原立足百年的北條氏之後(即小田原之戰),豐臣秀吉将其封地從尾張平原的三河國(今愛知縣東)移封到關東(今東京所在地),雖然德川家康失去了長年的根據地,但得到豐臣政權下外樣大名中最大的領地,使所轄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這在山地占比在71%的日本,可以說是一塊寶地(參見《日本地緣格局(一):謙遜有禮卻又殘忍黩武,日本民族為何如此矛盾?》)。
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這在山地占比在71%的日本,可以說是一塊寶地。圖引自地球知識局。
其四豐臣秀吉晚年發動的侵略朝鮮的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萬曆朝鮮戰争),是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聚集了14萬步軍、8250人水軍和700餘艘戰艦。但最終被中朝聯軍擊潰,損兵折将導緻豐臣秀吉集團勢力被大大削弱,而未參與征伐的德川家康則坐收漁翁之利,實力持續增長。
毫無政治頭腦的澱夫人(豐臣秀賴的母親)對于雙方的戰争竟宣布豐臣本家為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
于是自二号人數前田利家死後,五大老的“内閣”實際上變成了德川家康一家獨大,已無人可制衡。這種失衡必然威脅到其他人的利益,關原合戰的爆發已成必然。但卻出現了詭異的一幕:即德川家康所在的東軍與反德川的西軍都打着效忠豐臣氏,進行“清君側”的名義進行戰争。原因就是毫無政治頭腦的澱夫人(豐臣秀賴的母親)對于雙方的戰争竟宣布豐臣本家為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
豐臣秀吉的側室淺井茶茶生了豐臣秀賴,但豐臣秀吉去世那年,豐臣秀賴五歲,淺井茶茶才32歲。
要知道當時參與關原合戰的雙方成員中,絕大多數都是豐臣家的直屬家臣,這裡既包括西軍中的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等,也包括德川東軍中的廣島藩大名福島正則、福岡藩大名黑田長政、加藤嘉明、細川忠興、田中吉政等人。而澱夫人的中立立場,讓西軍的實際領導者石田三成一下子陷入了師出無名的困境,東軍中的武将派也不會調轉矛頭指向德川軍,這是比财力和兵力短缺更為緻命的一擊。
得不到豐臣本家支援的石田三成,隻得散盡家财補貼軍費,但依然捉襟見肘。圖為《關原之戰》劇照。
所以得不到豐臣本家支援的石田三成,隻得散盡家财補貼軍費,但依然捉襟見肘。盡管石田三成頗具智慧和膽視,但是缺乏威望和号召力,作為近江系文官出身,石田三成一直遭尾張系武官側目(可參考明朝初淮安系武将與江浙系文官的矛盾),特别是石田三成在侵朝戰争時的安撫朝民政策和賞金分配等問題觸怒了福島正則、加藤嘉明等人,使他與豐臣系直屬家臣的關系嚴重惡化。在前田利家死後,關原合戰前,就爆發了武勇派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藤堂高虎、加藤嘉明、淺野幸長和細川忠興暗殺石田三成的事件。
當豐臣秀吉和前田利家接連去世後,石田三成個人根本無法動員國内任何一位大名。圖為《關原之戰》劇照
所以當豐臣秀吉和前田利家接連去世後,石田三成個人根本無法動員國内任何一位大名,隻好把關西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拉出來總大将,但毛利輝元能力平庸,還曾考慮加入德川一方,後被客卿安國寺惠瓊說服才加入西軍,大戰期間也是出工不出力。總大将尚且如此,西軍各大名的态度就可想而知。所以在關原之戰中,西軍中真正與東軍奮戰的隻有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宇喜多秀家和小西行長四軍而已。
關原之戰中西軍雖然号稱10萬人馬,與東軍相當,但實際上,西軍僅有3萬而已。
頗為關鍵的毛利輝元雖有15000人,但在打醬油,還有小早川秀秋的15000人馬,雖然戰前是西軍,但在關鍵時刻倒向了東軍德川家康,可以說關原之戰中西軍雖然号稱10萬人馬,與東軍相當,但實際上,西軍僅有3萬而已,而東軍的10萬人馬卻是貨真價實的10萬。所以這場戰争的勝負也就早已注定
東軍的10萬人馬卻是貨真價實的10萬,這場戰争的勝負也就早已注定。
至于曾為豐臣秀吉養子的小早川秀秋為何會倒戈一擊,根本上還是因為大谷吉繼、石田三成給予的關白(相當于中國的丞相)保證,就是一張口頭支票,因為豐臣秀吉通過豐臣秀次之死已經向世人表明,隻要親兒子豐臣秀賴在世,豐臣家任何一位養子都不能坐上關白大位。而德川家康許諾的高一倍封地和俸祿則顯得更有吸引力。當然這種背後反叛的行為,在戰後也招緻西軍衆人的指責和譏諷,1602年就郁郁而終,又因無嗣,其55萬石領地被沒收。
關原合戰中各勢力的關系圖
關原大戰後的分封與處罰
關原合戰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争,德川家康獲得勝利,德川家康取代豐臣家取得統治權,三年後天皇下诏封為征夷大将軍,在江戶開幕府,日本曆史進入江戶時代。不過由于參與戰争的東軍大部分是豐臣系的直屬家臣,所以德川家康不得不賞賜他們大量封地,而且還被迫将徹底消滅豐臣家拖延到了1614年,即池田輝政、加藤清正等人死後。不得不佩服德川家康的長命(享年73歲)。
重新分封諸侯大名,德川家康的領地從256萬石“飙升”至400萬石,成為無可争議的王者。
重新分封諸侯大名,一是對東軍諸将的獎勵,德川家康的領地從256萬石“飙升”至400萬石,成為無可争議的王者。而一直中立的豐臣秀吉繼承人豐臣秀賴的領地從222萬石驟降至65萬石,與尋常大名無異。小早川秀秋得到宇喜多秀家舊領的備前國和美作國,合共五十五萬石。
前田利長由于在戰争期間支持德川家康,雖然沒能趕上戰役,但封地由83.5萬石擴大為119.27萬石。
前田利長由于在戰争期間支持德川家康,雖然沒能趕上戰役,但封地由83.5萬石擴大為119.27萬石,不過前田利長得到的主要是前田利家死後與弟弟前田利政分家後,弟弟被除封的部分(前田利政支持西軍)。前田利長也成了除德川家康本身“天領”之外唯一一個領地超過100萬石的大名,甚至比後來“德川禦三家”(指當時除德川本家外,擁有征夷大将軍繼承權的尾張德川家(九子德川義直)、紀伊德川家(10子德川賴宣)、水戸德川家(11子(德川賴房)三支分家)的任意一家還大。
西軍總大将毛利輝元是關西最具影響力的大名,德川家康也不敢做得太絕,隻削減到僅剩下長門、周防二國。
至于對西軍諸大名的處罰格外嚴苛,其中石田三成、小西長行、安國寺惠瓊被處死,宇喜多秀家、長宗我部盛親、安國寺惠瓊、前田利政等人的領地被沒收。西軍總大将毛利輝元由于是關西最具影響力的大名,德川家康也不敢做得太絕,隻是将毛利家的封地由121萬石削減到37萬石,僅剩下長門、周防二國(即長州藩);另外一個大佬上杉景勝則轉封奧羽米澤,領地從120萬石減至30萬石,佐竹義宣常陸水戶的54萬石轉封奧羽久保田20萬石。
西軍的“前敵總指揮”宇喜多秀家沒收領地并流放到東京以南287公裡的八丈島,安穩得渡過了55年,享年83歲。
八丈島受黑潮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8度左右。有“常春之島”之稱。
至于對抗德川最活躍的“前敵總指揮”宇喜多秀家,不但出兵最多,而且還從伏見城一直打到在關原主戰場,德川家康自然不會輕饒。除了沒收領地還要處死,但在小舅子前田利長和島津義弘的求情下免除死刑,流放到東京以南287公裡的八丈島(屬伊豆群島),并在前田氏和前家臣旗本花房氏、明石全登的支援下,安穩得渡過了55年,直到1655年才病逝,享年83歲,而那時德川家康的孫子德川家光也已經去世了。
德川家康肯定想不到,250年後覆滅德川幕府的正是毛利家的長州藩和島津家的薩摩藩。
唯一沒有動的是薩摩大名島津氏的領地,算是一個特例。一來島津義弘僅派了1500人參與西軍,基本上是在圍觀;二來黑田長政、加藤清正等人與島津家的私交甚厚,百般求情德川家康也不好駁面;三來德川家康也忌憚薩摩軍的恐怖戰力,所以60萬石的領地被保留,僅在政治上受到打壓。隻是德川家康肯定想不到,250年後覆滅德川幕府的正是毛利家的長州藩和島津家的薩摩藩(即西南四強藩倒幕運動)。
上期回顧:日本的政治中心為何從近畿京都轉移到關東的東京?天皇對此很憋屈
備注: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