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長城會過來幾個領導,開始着手準備了。”
“正在招人,春節後上班後開始整備工廠,以後要生産長城的車了。”
在“吞下”漢騰、漢龍等衆泰系的生産基地之後,衆泰本身的臨沂工廠也在近期成為了長城的囊中之物。
衆泰臨沂工廠的歸宿
雖說長城收購衆泰臨沂工廠的消息,僅在“股吧”中有過讨論,但在臨沂當地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秘密。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德地圖當中,臨沂市河東區香港路76号已經成為了長城汽車臨沂分公司,而從其旁邊衆泰汽車公交站以及臨沂衆泰酒店等布局也不難推測,這裡之前曾是衆泰的天下。
“這基本上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了,長城、衆泰、以及臨沂市政府均未提及長城接盤衆泰工廠的事情,或許是要避嫌,畢竟之前寶能入主衆泰工廠的事情曾引起軒然大波,并以失敗告終。”有業内人士分析表示。
的确,作為曾經的“流量王”,衆泰汽車的每一步都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早在2021年初,臨沂商務局官網就曾發布“寶能工作專班圍繞項目合作全面展開精準對接”的消息,文中提到,寶能汽車與臨沂衆泰合作項目已經進入實質性洽談階段,一時間業内均以為寶能就是衆泰的“白衣騎士”,衆泰的股價更是應聲飛起。
或許是影響面太廣,又或許寶能與衆泰的合作出現了些許問題,幾天之後,臨沂商務局官網上這篇“寶能工作專班圍繞項目合作全面展開精準對接”的文章就被删除,臨沂衆泰何去何從便成了迷,直到長城汽車落戶臨沂,廣大股民才逐步有了對長城接盤衆泰的猜測。
去年11月28日,長城汽車在濟南舉行了臨沂整車及零部件生産基地項目簽約儀式。會上長城實業集團董事長郝建軍表示:“臨沂整車生産基地項目将打造成為以整車為核心、集合關鍵零部件、相關産業為服務的綜合性基地。通過未來的發展,在臨沂構建優質的汽車産業集群,帶動産業轉型升級,為臨沂高質量發展集聚新動能。”
據悉,長城汽車臨沂整車及零部件生産基地項目主要建設年産12萬輛整車生産基地、發動機和零部件生産基地等,建成投産後,預計年可實現産值200億元,同時帶動汽車産業配套企業十餘家入駐,解決近萬人就業。
另據當地媒體發布的消息顯示,臨沂基地将負責長城兩款最新車型的生産,并且目前這兩款車全部研發完畢,可以直接實現量産并投放市場。
從這樣的狀态中不難看出,長城已經對臨沂基地進行了明晰的規劃,很快便可以進行生産運轉,這一方面是其将接盤衆泰工廠迅速投入運營的最好證明,另一方面也是臨沂市政府迫切希望看到的局面。
早在2013年衆泰落戶臨沂時,就曾填補了臨沂市汽車制造業的空白,全市上下對這一項目充滿了期待,怎奈“衆泰式發展”并不長久,臨沂市的汽車産業發展也并不順利,而在現如今各級政府均在大力推行智能汽車産業之時,抓緊機會盤活“現有資産”成為了臨沂市的最佳選擇,這或許正是其推動寶能、衆泰接觸以及引入長城汽車的初衷。
從長城的産業鍊條上看,臨沂與日照兩個基地的距離不過150公裡,産能集中能有效降低配套供應鍊的成本,兩個生産基地之間互為支撐,共享人才、技術等資源,進行生産統籌聯動,提高綜合實力以及區域競争力。
逆着周期前行
“中國汽車品牌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隻有在這3-5年的時間裡快速放大現有的優勢,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新賽道上領跑。而且中國汽車品牌的機會隻有一次。”
魏建軍一直以來都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尤其是在汽車産業風雲激蕩的這兩年内,這種憂患意識更是促使長城從研發體系到用戶生态,從體制機制到産業布局,從内到外都建立起快速的響應機制。
為了搶占事關生死的窗口期,魏建軍與長城顯然是拼了,無論是千億級的研發“過度投入”,又或是400萬輛這一個震撼人心的2025市場目标,無不在表明,賭上未來30年的企業命運,長城勢必要走上一條“逆着周期前行”的擴張之路。
“在喧嚣時離場,在安靜時進場”這句在投資界頗為著名的一句話,恰恰為長城的發展寫了精辟的注解。8年前,魏建軍放下心中執念,毅然決然地離開主流轎車市場,8年後,中國汽車産業在摧枯拉朽的分化中迎來聚合的機遇時刻,長城又馬不停蹄地拍馬入場。
長城的産能擴張策略堪稱老辣,正是憑借這波史無前例的破産潮,長城可以用遠低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各地的閑置産能,迅速滿足其産能擴張的需求。
一方面,長城收購的是生産基地、工廠和廠房生産設備,并不會參與破産重組,不承擔債務責任,漢騰、漢龍再到如今的衆泰臨沂工廠皆是如此。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債務糾紛,降低建廠投入,縮短産能周期,加快投産速度,還會在當地政府的背書之下,收獲各種優渥的扶持政策,将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長城的“接盤”舉動也确實符合諸多地方政府盤活閑置汽車産能的殷切希望,是提升産業集中度的客觀需求。可以說,優質的長城汽車資源一旦進駐,必定會對當地的産業鍊進行重構與整合,那便很有可能将當地産業集群的發展拉回正軌。
與此前的吉利一樣,長城在最近兩年内頻頻接盤已經使其在華北、華東、西南、華中等地區實現了整車生産區域覆蓋,産能版圖涵蓋大疆南北。
從目前整理的國内産能情況來看,長城天津基地年産能規劃50萬輛;保定工廠(含皮卡、SUV、轎車三大工廠)擁有40萬輛産能;徐水智慧工廠規劃年産能則達到100萬輛;日照工廠主要生産魏牌系列産品,年産能為30萬輛;生産高端皮卡和坦克300等車型的長城永川生産基地年産能可達25萬輛;泰州工廠和平湖工廠年産能均為10萬輛;光束汽車張家港基地建成後規劃标準年産能為16萬輛;投産坦克500的荊門工廠全面達産後可實現年産能15萬輛;剛收購的漢騰二期工廠計劃形成年産能12萬輛的SUV整車生産能力;漢龍工廠的規劃産能也達到10萬輛,加上衆泰臨沂工廠的12萬産能以及尚未有明确規劃的比速工廠,粗略計算,長城汽車總産能已經超過300萬輛,基本上與吉利的産能規劃持平。
當然,如此大規模的産能布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一把雙刃劍。去年,長城全年銷量來到128萬輛,同比增長了15.2%。在風雨飄搖的2021裡,兩位數的市場增幅遙遙領先大盤,屬實不易,畢竟位居全年自主乘用車銷量冠軍的吉利也不過微增1% 。
隻可惜,如此銷量成績依然距離2021年股權激勵計劃中149萬輛的銷量目标相距甚遠。換句話說,迅速構建靈活有效的産能布局以及配套體系固然重要,可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産能過剩應對機制,有條不紊地優化産能配置,開辟全新細分市場,配合南下、上探等既定戰略,逐步消化現有産能是長城近3年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長城在收購衆多閑置産能時并未付出太大的代價,可工廠改造、設備維護、管理成本會随着基地的逐步投産而大幅上漲。如果在近2年内,長城能夠順利沖擊或者接近股權激勵計劃中的280萬輛年銷量以及115億淨利潤,為快速運轉的産能提供良性運轉的資源支撐,那麼如今購置的生産基地将會與長城互相成就,可一旦出現出現波動或力有不逮的情況,長城也會面臨較為嚴峻的流動性風險,導緻長城既定戰略的失衡。
總而言之,長城未來的産能擴張之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不過可以确定的是,強者兼并弱者,然後強強對抗,這是中國從汽車大國成為汽車強國的必然路徑。在當前大國博弈的環境之中,制造業是博弈中最核心的競争力,衆泰臨沂工廠被收購不會是個例,這裡的故事仍在繼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