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大詩人當中,因詩升官的人很少,韓翃算一位。有一則關于韓翃老年的故事被收入在《本事詩》中,韓翃晚年閑居十年。
因為官場上都是後生,大家都不太喜歡韓翃的詩,官場上不甚得意的韓翃隻好以病為借口,辭疾休養。
大多數官場上的官員不太願意搭理英雄遲暮的韓翃。但還是有一個姓韋的小官喜歡與韓翃往來,經常探班來找韓翃喝點兒小酒。
有一天晚上,韋巡官急急敲門,韓翃開門便問:“何事驚慌?”
韋賀說:“恭喜您升職,知制诰。”知制诰是個官級不大但位置很重要的官。
唐初诏敕由中書令專任,比如唐太宗時期的魏徽,唐高宗時的上官儀。
開元之後,诏敕職責逐漸由知制替代。此官職涉及最高機密,因此需要皇帝最為信任且文字功底最好的人擔任。
韓翃聽說有如此重任交與他,則十分吃驚地問:“這事一定弄錯了吧?”因為朝延當時還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官員任江淮刺史。
韋巡官說:“錯不了,陛下特意批了是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
韋巡官問韓翃:“這詩是你寫的吧?”翰翃點了點頭,心這才安穩下來。果然次日天亮,各類官員擁蜂而至的道喜。
這是唐德宗李括建中初年發生的事,已過花甲之年的韓翃怎麼也不會想到,因早年的一首詩能給他帶來如此機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方一一一一一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一一一一一五侯家。
這首詩給了唐德宗很深的印象,要不他也不會想起韓翃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首聯就全景推出,充滿了畫面且不留餘地。
暮春時節,長安城内到處都是柳絮飛舞,風刮得禦街柳樹都斜了。
“柳絮入詩”西晉、唐宋風靡。謝道韫詩“柳絮因風起”,杜甫詩“颠狂柳絮随風去”,蘇轼詩“柳絮飛時花滿城”等等。
韓翃的“柳絮”,視野極其開闊,立足皇城,盡收眼底,以囊括一切之語的“無處”替代“處處”,更顯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和氣魄。
“寒食東風禦柳斜”仍舊寫風,隻有風不分貴賤,讓朝野同享。
首聯相互呼應,強調動态,突出同享,這應該是最打動唐德宗的地方。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漢宮:即唐宮,為什麼此時“傳蠟燭”呢?”因為寒食節三日不許動火。
但皇宮例外,不僅例外,還可以将恩典點然的“蠟燭”賞賜給皇親國戚。
“蠟燭”,大約在漢代發明,寒食節禁火,君王賞賜點然的蠟燭從漢代就開始了,曆經魏晉南北朝進入隋唐。
蠟燭是昂貴商品,蠟和油燈相比,少煙耐然,優點多。
五侯:指漢成帝時封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為侯,這裡泛指受皇帝恩寵近幸之臣。
韓翃的《寒食》朗朗上口,貌似漫不經心,但又處處巧思,時時玄機。春城寒食,東風飛花;白天夜晚,百姓皇家;自然人為,風情隆恩。
融入四七二十八字當中,既有視覺敞亮帶來的快樂,又有嗅覺刺激挑起的情緒。
寒食節自春秋晉文公憑吊介子推起,乃中國古代最重要又有内容的節日,這三天的禁火,寒食強化着國人祭奠忠臣的文化。
唐德宗即位之初想起韓翃這首詩來,想必一定不是偶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