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18:56:47

林語堂曾說過:“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1

1918年的西湖邊上,有一位衣袂飄飛的女子含淚站在岸邊,等着船上的人靠岸,湖面波瀾不驚映出兩邊的人,她在岸,他卻隻伫立在船上。

她輕輕的呼喚“叔同”,“叔同已死,你看見的是弘一”,他平靜的答,她再次不甘心的問“法師,什麼是愛?”“愛,就是慈悲”,此時船已開動,他心若磐石,不似湖面泛起的漣漪,圈圈繞繞。

這是李叔同和妻子誠子之間的對話,39歲的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妻子追至西湖,淚眼婆娑的挽留,卻未得到滿意的答案。有人曾評價他:半世繁華半世僧,這句話在現代作家蘇泓月的書《李叔同》中體現的淋漓盡緻,她以詩意細膩的寫法生動的刻畫了這位出生于天津望族桐達李家的風流才子到一代名僧的傳奇人生。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2

他的學生豐子恺曾經這麼評價:“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那麼今天我将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為什麼這個才華橫溢的風流才子會毅然決然的放棄紅塵俗世而遁入空門?

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也可按照低級别層次、較高級别層次和高級别層次需求來劃分。

生理和安全需求方面:低級别層次的需求的滿足恰恰是奠定一切高級别需求的基石。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望族桐達李家,他爹李大善人李筱樓樂善好施,素來名望頗高,而李叔同更是李大善人老來得子,千呼萬喚期盼得來的。據傳,生産當日,喜鵲銜來一根松枝放在他娘的的床頭,從此李叔同不同凡響的人生也就開啟了。

叔同早慧,四歲便能随母親習誦古詩格言,六歲從兄受啟蒙教育,七八歲便能背誦《往生咒》、《大悲咒》,十三歲攻各朝書法,聞名于鄉,十五歲時便做出“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名句。

除卻富庶之家,庶出之子的身份和生長環境讓他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外,李叔同從出生到二十六歲去日本留學乃至回國後五年,都過着真正富足的生活,不為生計發愁,不為生命擔憂,健康體健,衣食無憂。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3

這正滿足了馬斯洛的兩個低層次的需求,而馬斯洛的理論所闡述的是,人們在滿足基本需求時,會追求更高一層次需求的發展,李叔同也不例外。

社交需求:在親情、友情、愛情裡尋找塵世的答案。

李叔同和母親一起看戲時曾問母親:“他們咿咿呀呀的在唱些什麼呢?”,“情”,母親淡淡的答道,但是彼時的他并不能理解母親口中的情是什麼,他隻知道,父親的大房一門,三位同樣失了丈夫的女人徹底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終日禮佛,好像從佛法裡能尋得答案。

後來,他再也不和母親一起看戲了,他有了自己的伊甸園,他要自己去探索那段粉豔的氤氲之門,不管是梨園裡的夢中情人楊翠喜,還是奉母之命所娶的俞氏,相敬如賓的日本妻子雪子,或是他流連過的李蘋香、朱慧白、高翠蛾等甚至白面玉郎金娃娃,他見過太多,探尋過太多,車水馬龍的夜市裡,熱鬧一閃而過,一句愛過是最好的答案。

親情之于李叔同是包容的,雖然他幼年喪父,但他并沒有很多的情感缺失,在教育、做人和被愛方面,母親身兼兩職,做的很好,20歲的他也有自己的朋友圈,與一衆好友義結金蘭,稱為“天涯五友”,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充滿詩意。

社交需求即愛與歸屬感,李叔同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這種需求,母親給的溫暖和嚴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缺失的父愛,有着同樣興趣愛好的摯友們陪伴度過小困境,在楊翠喜身上迷失的愛情,或許在雪子身上得到了一點點的答案,總之,他成長了。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4

尊重需求:年少成名,在詩、書、畫、音樂、戲劇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享譽國内外。

“門外風花各自春,空中樓閣畫中身,而今得結煙霞伴,休管人生幻與真”,這首李叔同為“天涯五友”所作的七言絕句道出了五友風花雪月的詩意生活,而他也因得漢代甘林瓦硯而聞名于全上海的文人墨客,舉辦公會,自己做編輯自己發表,八面風光。他在詩、字上的成就确實值得衆人追捧,後人敬仰。

後随着母親的病逝,李叔同遠走他鄉,留學日本,此時的他是那個站在不忍池邊有着淡淡哀愁的異鄉人李哀,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的新生。除了油畫,他還學習木炭畫、水彩畫,小提琴、鋼琴、填詞作曲、自己編排新派劇,這些都無一不成功。

戲劇家松居松翁先生曾回憶:“ 李君的優美、婉麗,絕非本國(中國)的演員所能比拟.....倘使自《椿姬》以來,李君仍在努力這種藝術,那末豈讓梅蘭芳、尚小雲輩馳名于中國的劇界....”。

他,是一位藝術家。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5

有人曾評價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内”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尊重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外界的認可,信賴和高度評價,李叔同做到了,但他内心仍在追求最純淨、最真誠的東西,追求着更高層次的自我。

自我實現需求:落發為僧,從此世間再無叔同隻有弘一,一代高僧的養成。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隻有深刻經曆過紅塵的人,才能如此堅決的放棄紅塵。

正如他的高徒豐子恺所說“他嫌藝術力道薄弱,過不來他精神生活的瘾”。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半生漂泊,他注定是行腳僧,因為他有太多的佛法要弘揚,他有太多的啟發要傳承給下一代,他輾轉各個地方,往來于各個寺廟,從不是為了名聲,也不為利益,他隻想把心中所悟訴于衆人,以慰人間疾苦。

他嘔心瀝血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清涼歌集》等等著作,研究比丘律和南山律,對律宗派别毫無成見,從善如流,編著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緻,他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領軍人物,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即使他已經獲得如此成就,也從不在意身外之物,他的一床被子蓋了二十年,身上的衣服有100多個補丁,過午不食,兩餐也不過是一碟菜一碗飯,但他甘之如饴,在他幾次身患肺炎、痢疾、臀瘡,差點與世長辭時,他很平靜,很淡然,甚至坦然的安排後事,這種對生命的無畏和忘我,這種超然的境界都屬于這一代名僧。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6

結語:半世紅塵半世僧,正如豐子恺所言:出于幽谷,遷于喬木,不可惜,是可慶也。

豐子恺曾評價他,:“人生有三重境界。物質的生活,即衣食無憂;精神的生活,即藝術文化;靈魂的生活,即宗教信仰。”大多數人能達到第一層境界,有一些人能達到第二層境界,而弘一法師便是那個達到了第三層境界,滿足了自我實現需求的人,他皈依佛心,超越自我,超然塵外,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學大師。

所以,他的皈依是必然,他注定是那個不平凡的人,注定超越内心,成為那個超然物外的一代名僧。

什麼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7

張愛玲曾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芸芸衆生之于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弘一法師的圍牆外徘徊呢?

文/雲胡小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