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50歲的杜甫喜滋滋地看完了春天裡知情識趣的春雨之後,他的草堂也迎來了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春天,是的,一年多前的杜甫還是亂世飄零的流民,甚至可以說過去的十幾年間杜甫都是處于種無根的飄零狀态,畢竟在長安他的感覺也是“長漂”的狀态,到了成都,在親友的資助下,自己不僅有了自己的屋子,還有了一片果園了,可以說在戰亂歲月種,杜甫終于得到一處安甯的家園了。
沒錯,草堂于杜甫而言就是家園,不僅是現實的成都住處,也是杜甫的精神家園,這裡地處“浣花溪水水西頭”,“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這裡不僅臨水而居,還能擡頭看見山頂終年積雪的西嶺雪山,這裡不僅有茅屋可安身,還有幾畝薄田可以養雞種菜,這裡沒有了兵戈擾攘,動蕩不安,這裡沒有了朝堂詭谲,爾虞我詐,這裡有花,有鳥,有蜻蜓鹈鹕,有細麥輕花,有圓荷小葉,有黃鹂翠柳,有丁香栀子,有枇杷桃李,甚至還有一片自己的小藥圃。這裡的一切都是杜甫想象中的理想家園,是的,至少在這個戰亂不息的亂世士杜甫的理想家園,是啊,戰亂之時,有吃有喝,有住處,有花有酒,這樣的生活還不美好嗎?
額,真要說的話,對杜甫這個官二代而言,還真是不太理想,為什麼呢?他的草堂,當時就真的是個茅草屋,杜甫來到成都的時候一窮二白的,他蓋起草堂還是因為親友的資助,是的,他的表弟給他送來的建築費,應該也不太多,所以杜甫在蓋草堂的時候就隻開辟了一塊一畝多大的地方,倚着一棵相傳有二百年樹齡的楠樹(一說是桤數)建起了一座不是特别堅固的茅屋,為什麼要倚樹而建呢?其實可能主要就是因為有大樹遮風擋雨吧,應該說這顆大樹的确有幫他遮風擋雨,至少在上元二年秋季之前是這樣的。
正如草堂需要倚樹而建一樣,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想要如此悠然自然也是因為他依靠着兩位大人物,一位是時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一位是時任巴州刺史的嚴武,這兩個其實都是杜甫的朋友,是那種杜甫花他們錢不會不好意思的朋友,所以杜甫才會說“但有友人供祿米”,這個友人其實一定有這二位的,但是靠山山會倒啊,嚴武沒多久就被調回長安了,而高适也改任蜀州刺史,這二位好友的遠離讓杜甫的生活又面臨窘迫了,不僅兒子餓得對他發火,他自己也陷入了多病的狀态。
人倒黴的時候可能真的喝涼水也會塞牙縫吧,住了一年多的草堂茅屋在這一年經常表現出危房的趨勢,當然由于是茅草所蓋,倒也不至于殺傷人命,但是的确會讓人感受到絕望和無力。
之前說過他的草堂茅屋是倚着一棵大樹所建,這棵大樹幫草堂抵禦了不少的風雨,但一場夏天的暴風雨将樹整個拔起,這樣一來,茅屋不僅建築結構上遭受了創傷,也失去了遮風擋雨的屏障。
入秋後八月的一天,秋風怒号,将茅屋的屋頂都吹散了,吹散的茅草飛得到處都是,杜甫一家隻能頂着風雨到處撿拾茅草,這草還得蓋在屋頂上啊,可是吹散的茅草到處都是,有的還讓鄰村的幾個小孩拿起來順走了,也不知道是當柴燒還是咋的,不得不說熊孩子啥時候都有啊,杜甫急得跳腳大叫,但那幾個熊孩子也沒理他,調皮點的孩子還故意扮鬼臉氣杜甫這小老頭,杜甫很無奈,喊到聲嘶力竭也沒啥效果,氣得杜甫直跳腳,坐在草堂之前生悶氣,無法可想。
白天房頂沒修好,到了晚上又是風雨交加,越發凄冷,房頂又漏,床上本就不幹,最愛的小兒子中午睡相不好,又把舊棉被踏碎了一大塊,一會被褥全濕,不能安睡,又不能把孩子打一頓,心裡越想越來氣,寫了一首詩,便是那古今傳誦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其實全詩之中最出彩的就是最後一段,由自己的個人災難聯想到了因戰亂流離失所的人們,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饑寒他甯願犧牲自己,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積極的作用,可能這就是杜甫偉大的具體體現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