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與彜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哈尼族的自稱和曆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緻。主要的自稱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義均為“和人”。曆史名稱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羅緬(自稱和泥)、糯比(自稱哈尼)等,其禾、窩、斡、俄、阿、哈亦從“和”音,含義仍為“和人”。可以說,哈尼族在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即“和人”。
1949年以後,根據本民族大多數人的意見,以人數最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族統一的名稱。
提到紀曉岚,腦海裡自覺地浮現出紀大煙袋這四個字,在《鐵齒銅牙紀曉岚》裡,紀先生可謂是煙不離口。說道這裡,我們不妨來看看哈尼人的“煙杆”、“煙袋”吧!
說起哈尼人的“獨筒煙鍋”,制作起來簡單易行。一般先取一根長約六七十厘米、口徑為8~10厘米的粗竹,把中間的竹節打通,隻留底節,然後,在竹筒下端四分之一部位鑿一孔,插入一根細竹做煙嘴,一副“獨筒煙鍋”就制作完成。當然,一些講究的哈尼族人會在煙嘴小孔周圍包上一圈銅片,頂端嵌上羊角狀小角片,角片中間可以放置引火的東西。
而煙嘴用料,有用翡翠的、瑪瑙的、琥珀的等。煙嘴與煙筒連接處,大都鑲金嵌銀,下端挂有絲穗作裝飾。然而,不管用什麼材料,細竹管插入筒身的位置是煙筒好抽與否的關鍵所在:插入位置過高,會因入水較淺而翻不起水;插入過低,則因入水過深而翻不動水。在細竹管嵌入處的接縫處,哈尼族人或上牛皮膠,或上瀝青,講究的還有上環氧樹脂,不漏一絲煙氣,不滲一滴水。
哈尼族人一向熱情好客。到哈尼山寨作客,不管是哪兒來的客人,也不管到了山寨哪一家,一踏進哈尼族人家的門檻,主人便會主動起身讓座,換水煙筒的水,點上自制的火繩,拿着裝有烤煙絲的煙盒,請客人吸煙。
接過哈尼主人遞過的“獨筒煙鍋”和“刀煙”後,賓主就圍坐在火塘邊,煙筒斜置,一手持火撚,把持着煙筒;另一手揉搓一小撮煙絲放在煙嘴上,均勻地蓋住小孔,把火撚舉到嘴前,嘬口一吹,發出“噗”的一聲。
火撚即應聲點燃,燃起了小小的火苗。持火苗點燃煙絲,同時吸氣,空氣穿過煙絲助燃,隻聽筒中“呼噜呼噜”水響不止。約二三十秒,煙絲燃盡成灰白色,竹筒裡青煙彌漫,然後擡頭自肺中呼出煙氣。稍歇片刻,再悶頭空吸一兩口,把筒中殘留的青煙吸盡吐出。這一口煙吸後,主人便從火塘邊取出茶罐,給客人倒上一杯濃茶,攀談就在主客之間水煙筒裡的“呼噜”聲中開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