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正常眼壓為什麼會青光眼

正常眼壓為什麼會青光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12:19:11

正常眼壓為什麼會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組常見的威脅視神經及視覺功能的眼病,如果任由青光眼發展下去,那麼最終的結果将會是失明,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此外青光眼還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導緻焦慮、神經過敏,甚至是抑郁症等症狀的發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正常眼壓為什麼會青光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正常眼壓為什麼會青光眼(青光眼可緻盲專家)1

正常眼壓為什麼會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組常見的威脅視神經及視覺功能的眼病,如果任由青光眼發展下去,那麼最終的結果将會是失明,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此外青光眼還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導緻焦慮、神經過敏,甚至是抑郁症等症狀的發生。

調查顯示,全球預計約有6000萬青光眼患者,但由于青光眼早期症狀并不明顯,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我國青光眼患病率約為2%,其中40歲以上約有920多萬人患青光眼,其中超過一半的人群至少單眼失明。青光眼已成為21世紀重要的健康挑戰。

為了提高廣大市民對青光眼的認識,發現潛在的患者,指導患者進行正規治療,堅持正确的用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青光眼的緻盲率。2019年3月13日下午,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舉辦了青光眼世界周“視神經一張圖,青光眼早知道”的專題講座。

講座開始前,現場已是座無虛席。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中心主任林明楷教授表示,眼科中心每季度都會舉辦青光眼科普講座,這一次的講座恰逢世界青光眼周,希望能通過這次機會,和市民朋友能近距離的分享青光眼的防治知識,增加人們對青光眼的重視。為此講座特别邀請了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教授、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葛堅教授,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教授、中心副主任卓業鴻教授兩位大咖專家做演講嘉賓。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中心主任林明楷教授(右)

葛堅:盡早控制眼壓 有效預防青光眼

青光眼造成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所以治療預防青光眼一定要趁早。想要遠離青光眼的困擾,首要的就是控好眼壓。人的正常眼壓範圍一般認為是10-21mmHg,然而眼壓處于這個區間就一定安全嗎?答案并非如此!

一項對586位隻接受青光眼手術治療的患者平均随訪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眼壓100%低于18mmHg(平均眼壓為12.3mmHg)的患者視野缺損為幾乎0,當患者眼壓高于18mmHg的次數逐漸增加時,其視野缺損也會逐漸加重。葛堅教授表示,僅用藥物降低眼壓可以有效延緩、靜止青光眼患者視野缺損的進展。他建議早期青光眼患者要将眼壓控制在18mmHg以下,中期患者保持眼壓在15mmHg以下,晚期患者控制在12mmHg以下。所以将眼壓控制在目标範圍内,可以穩定視神經和視野。

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教授、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葛堅教授(左)

另外,葛堅教授提醒道,高眼壓症雖然不一定會得青光眼,但卻是青光眼的危險因素,需要及時給予幹預。眼壓超過正常上限,未發現青光眼性視網膜視神經或視野的損害,房角為寬角。這種情況下,若眼壓>25mmHg,而中央角膜厚度小于555μm ,建議到專科給予治療。

葛堅教授呼籲,青光眼的預防在于盡早的控制眼壓,隻有提高了對它的重視,才能避免被青光眼“偷走”視力。

卓業鴻:近視為青光眼危險因素 做好防控是關鍵

除了青光眼,近視也是常見的影響視力的疾病。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20億近視患者,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預計2050年會達到50億之多。一般認為近視度數在-6.25D~-9.00D為高度近視。卓業鴻教授指出,高度近視同青光眼一樣,也屬于不可逆的損害,所以應對高度近視,防控才是根本。

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教授、中心副主任卓業鴻教授(左)

國際研究證明,近視與開角型青光眼以及高眼壓症的發病率升高有關,而且不論高度還是中低度近視都屬于青光眼發病的危險因素。高度近視患者更容易産生眼壓的波動,從而增加了個體患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風險。

青光眼與高度近視,既可以單獨存在,又可以相互影響。卓業鴻教授強調要加強對青少年近視的防控工作,鼓勵支持青少年多進行戶外活動,減少青少年群體的用眼負擔。對于青光眼,要做到早發現,及時的到醫院專科檢查做眼壓、視野、眼底彩照等檢查,盡量在病情較輕的時候給予治療的控制。

聽衆熱情舉手提問

專家現場為聽衆分析病情

家庭醫生在線的編輯了解到,在場的聽衆有不少人是青光眼的患者,也有的聽衆是家屬患有青光眼。在聽完專家的講述後,很多熱情的觀衆就自身眼壓和疾病情況向兩位專家提問,還有聽衆帶來了體檢資料作參考,專家們一一耐心的做出了回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