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為更好地幫助廣大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居民做好個人心理防護,呵護心理健康。日前,由楚天都市報聯合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開設“心理抗疫 專家行動”專欄,該專欄在疫情期間,為大家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并帶來相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今天的主講人是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成員、華中科技大學大學生發展研究與指導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何甯娴。
正确看待和應對心身反應
何甯娴
疫情發生以來,我在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的心理熱線志願服務中,接聽到許多來電者受到身體不适的困擾,比如胸悶、心慌、心悸、心跳加速、惡心、吃不下飯、早醒、睡不着、汗多。有的人甚至出現輕度發熱,非常擔心自己是否感染新型肺炎,但到醫院檢查,排除了新型肺炎的可能,可這部分人還是擔心是檢查準确度不夠,過幾天忍不住再去檢查,以緻于醫生直接告訴他:你不要檢查了,這是心理問題。
來電者感到很不好意思,羞愧于占用了醫療資源,也認可自己基本排除了感染的可能性,但心底依然懷疑患病,而且身體的不舒服也實實在在地存在。他們不明白自己的身體、心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因而撥打心理熱線求助。
心身反應是面對壓力的正常反應
疫情持續至今約2個月,依然給每個人帶來巨大心理壓力。很多人認為時間如此之長,自己就該适應疫情下的生活了,不應當再有擔心緊張的表現。
但隻要疫情沒有徹底消散,整個社會運轉依然受到影響。目前仍處于疫情下的特殊時期,我們作為微小的個體,有意無意中始終感受到壓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
從遠古時代人類與猛獸搏鬥,進化至今,人體發展出一種面對壓力的軀體機制,當面臨危險時,體内的交感神經系統激活,釋放興奮性激素腎上腺素,心率增加、血壓升高、肌肉充血、腸蠕動減慢、警覺度增高等等,此類身體變化有助于我們投入到戰鬥或逃跑中。這些軀體激活的表現,就會讓人體驗到的心慌、胸悶、出汗、睡不好、便秘、尿不盡。
這種心身反應可以幫助我們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疫情可能帶來的危險,再通過收集信息、閉門不出、注意自己的軀體變化、及時求醫。也就是說,處于合理範圍内的心身警覺可以提高我們對抗危險的能力,這是人類面對危險的正常反應。
每個人都可能出現心身反應
很多來電者關心,是不是隻有自己有這種身心反應?是不是自己的精神有問題了?是不是自己太過軟弱?
在特殊時期,我們都會有“特殊反應”,并非隻有自己一個人感到焦慮、煩悶、心身不适,其實大家都在艱難地适應漫長的疫情生活。知道大家都和你一樣艱難,也許會讓你覺得好受些,不再擔心“隻有我一個人心理異常”。
每個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還會有一部分人有個疑問,為什麼朝夕相處的親人沒有什麼心身反應?看到他們每天處變不驚,還有餘力安慰自己,就會自責,自個怎麼還沒有身邊的親人有承受力?
這時候,在旁邊的家人可能會忍不住開口:“咨詢師都說了,哪有人不着急的,我從來不做飯的人,現在每天在廚房切切剁剁不停,就是因為心裡煩。”
說到這裡,想必你自然就明白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壓力的表現,自己是身體不适,家人是在通過剁菜的行動的來宣洩,還有人通過做家務、看電視、打遊戲、唱歌、吼叫、不停地給人打電話、哭泣等方式應對。隻不過大家很少和他人談論。
如何應對心身反應
心身反應過度,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就會超出我們的承受範圍。我們可以通過較少對危險的感知度,或者給軀體反應賦予新的意義來降低心身反應。
首先,我們可以減少接觸疫情新聞的頻率和時間,固定接收信息的媒體,減少過度負面刺激造成的情緒負荷。目前疫情基本穩定,政府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我們可以減少對疫情的關心,從而降低疫情帶來的壓迫感。
其次,體驗到心慌、胸悶等心身不适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正在通過身體反應來消化無意識裡體會到的壓力,這隻是天然地應對壓力的軀體表現。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嘗試和家人朋友交流自己的反應,彼此将焦慮的感受通過語言具體表達出來,既能傾瀉情緒,又能獲得群體共鳴帶來的安心之感。
然後,詢問自己,除了心身反應以外,還能找到什麼方式用于承載自己的壓力,是否有自己感興趣、覺得有意義、有成就感的事情可做,找到可以投入其中的事情,轉移對疫情的擔心。
最後,推薦使用微信小程序裡面的冥想程序,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增強調節呼吸、心率的能力,提升專注力減輕焦慮感。(中國教育在線 楚天都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