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1:01:16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評價陶淵明,你會用什麼詞?

沒猜錯的話,80%的人都會評價他“淡泊名利”、“佛系”、“追求自由”等等。而剩下的20%,可能會認為他“自視清高”“高傲自負”甚至“消極避世”。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2

确實,這位被譽為“隐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的東晉偉大詩人,一生平淡無奇,沒有成就大功名,在經曆了短暫而間斷的從政生涯之後,就過上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3

如今,生活在這個喧嚣、浮躁世界的你,是否曾經羨慕過陶淵明的生活呢?

當今世界競争如此激烈,人從一生下來就要經曆無盡的磨難,考學、求職、升職加薪......為了生存,試問誰沒有過“心态崩了”的時刻?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4

身心俱疲的我們會産生自我懷疑:我們每天苦苦追逐着的,難道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嗎?那麼這樣日複一日的奔波又有什麼意義呢?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5

忙忙碌碌之餘,夜深人靜時候,總是忍不住自我懷疑,“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嘛”,“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而這個問題,在陶淵明那兒早就思考得很透徹了,今天我們就一起追随朱良志先生在《一花一世界》中的文字,去看看陶淵明關于人生命存在意義方面的省思。

01 首先承認生命的有限

承認生命的有限性,是陶淵明生命哲學的起點。

他要蕩去追求永恒的迷思,順應自然的節奏,超越生生的糾纏和痛苦,歸複人本然的真實,這是有限存在具有無限意義的根本。

陶淵明哲學的大旨,可以概括為“委運乘化”四字。簡言之,就是順應自然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6

王明明 1982年作 采菊東籬下

陶淵明認為,宇宙生命是一自然而然的運化過程。這也意味着,一切生物的榮衰興替乃自然運化之常理,生生運化,不依人意志而轉移,人無法抗拒,故不可執着。他認為人生命中種種痛苦,都是由對“幻化”世界的眷戀所造成的。

似乎陶淵明一生所有努力,主要目的就是将人們關注的重點由來生、不朽等虛幻世界拉回現實存在中,由宏闊的“大叙述”拉回到自我、當下、直接的生命體驗中。如果說永恒是人生價值意義的實現,那麼永恒就在當下,意義就在自己的體驗中。

陶淵明的乘化思想,以“居常”和“待盡”為兩翼。“居常”,即順化,保持沖淡之心,頤養真常之性,依附綿延生命之流而及時展開。“待盡”,是自然無為,順其化流。

“居常”與“待盡”二者又有内在邏輯關系,以居常之心,去将息人生。以不粘不滞之心直面世界,才能雖順化,卻不為大化所吞;雖有盡,卻可超越無盡之痛。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7

石濤繪陶淵明詩意圖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的思想具有曠觀宇宙的氣質,他似乎要跳出紅塵外,懸視人的生命,性靈在曠野中奔馳,無所羁縻。

陶淵明絕非埋頭田園生活的混沌者,而是一個透脫自在人。入于他心目的,大都是凡常小事;他由此思考的,卻是攸關人這個類存在物生命的大問題。

他一生以直接生命體驗得出的結論,可概括成一句話:永恒在當下。

陶淵明極陳“形影之苦”,突出人生命“存之有盡”的特點,一是形有生滅,一是名為虛妄。人的功名追求、情感纏繞,都“有待”于形而産生,形之不存,影将何附?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8

劉旦宅 《歸去來兮》

他躲避“道”這類“大叙述”的思想,與其整日裡眷戀此虛空之想,還不如在自己親力親為的生活中,去體會“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鮮活。

雖是小叙述,卻是切己的功夫。如果說要奉行大道,這就是他的“道”,它在具體人生道路中,在當下直接生活中,在自我的體驗中。

陶淵明反對“理”的辨析,他不認為有一個絕對的真理在。“理”就在凡常生命體驗中,沒有一個超出于直接體驗本身的外在玄理值得去追求。

陶淵明還從靈魂永續上說不朽。他有詩雲:“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即事”,指當下之存在;“升華嵩”者,成仙之狂想。躬耕南畝,陶然一觞中,就有華山嵩山之高,就有圓滿俱足的生命意義,不必旁求。

形不可止,神不可止,陶淵明将可以“止泊”之處指向一個獨特的地方。與其奔走馳骛,不如“止”(停)下;若能心情甯靜,處處都是“止”(栖息)地,都是安頓性靈之鄉。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9

石濤繪陶淵明詩意圖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陶淵明的“神”,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态度,将那種神聖性的“神”拉下神壇。他縱浪于大化之中,遊弋于生命之海,傾瀉自己對生命直接的體會。他的思想可以說非儒非道亦非釋,沒有任何一種既成“智慧”适合于他。

02 重要的不是歸隐,而是敞亮

陶淵明生命哲學的要旨不在“隐”,而在敞亮

曆史上,陶淵明被視為一位隐逸詩人,讀其詩文,常使人感到,他一生都在做遁逃的功課,從官場、從世俗中超拔而出,逃到一個理想世界去:他的東籬下、蓬廬旁,是一個絕俗的世界;他的桃花源,就是一個非世俗的烏托邦。這樣理解,是對陶淵明思想的絕大誤解。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0

仇英作 《桃花源圖》 局部

他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塵網,不僅是官場。表面看來,他是揚山林,貶廟堂,但其思考并非确立官場是泯滅人性的場所,要遠離之,隻能說當時官場的生活不适合他。

官場并不一定都是壓抑人的場所,而山林之中、農耕生涯也不一定必然演繹着自由野逸的本分事。

他的塵網,包括一切與人的生命自由相對的因素,他的“性本愛丘山”是一種生命态度,不必然就在“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農耕生涯中展開。

莊子有“至藏者無藏”的哲學,此或為陶淵明思想之所本。面對變化無息之世界,人是無法藏匿的;執着空間遁逃獲得存在的可能,是昧者的妄念。陶淵明“委運乘化”思想的要旨也在直面生命、不隐不藏中。

當下即永恒,存在即意義,這是陶淵明對中國傳統藝術哲學思想的重要貢獻。

陶淵明無所遁逃、直面生命的生存觀體現在四個方面:

陶淵明常将思維拉向茫茫遠古。桃花源中人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就在于超越時間,蕩去複古的迷思。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1

仇英作 《桃花源圖》 局部

在陶淵明看來,一代有一代之生活,一人有一人之價值,不必以他時他人之範式為自己之生活樣态。

要得時,在“行休”。所謂行休,乃使孜孜的利益追逐,離人遠去。陶淵明由此提出“及時”之觀念,“及時”之 “及”,是抓住,是契合。人的生命短暫,萬物存之有盡,故要及時。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陶淵明一生,念念在生命的止息。

陶淵明所言之“廬”,乃一個甯定的止息之所,一個可以托付的生命齋宇,它由當下直接體驗營造,為安頓生命而存,非外在物質之空間。

莊子中有“蘧廬”之說,陶淵明開“蓬廬”之論,與後代文人藝術所說的“韻人縱目,雲客宅心”為一脈之理想,宋元以來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造廬”之作業,為心靈造一處止息的空間。

人境

陶淵明的“廬”在“人境”中,所謂“人境廬”。人境,即淨土。

“人境”有兩層意義:一是通常所說的“俗境”,它是人痛苦之根源,也是畏懼之深淵。二是人的性分之境,唯與萬物無分,所以最得人之性分。人守其分,安其心,即成止息之廬。

陶淵明的思想顯然是要去除作為俗境之“人境”,回歸性分之本初境界。他所選擇的道路,不是超拔而去,而是于俗境裡,在人間紛雜中,成就心靈之超脫。正所謂:于喧嘩聲利處尋清潔,到迷離渾濁地立精神。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2

石濤繪陶淵明詩意圖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

陶淵明作為一個田園詩人,其妙并不在說田園的高妙,而在說一種親身細體、人物一量的生命展開過程,從人與世界撕裂的狀态,歸複于世界本身。

陶淵明在至平至淺處求“真意”。

陶淵明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又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無非是強調超越知識、物我兩忘的生命境界。

陶淵明總是說志趣不在深,在淺。“意淺識罕”,凡常的生活,淺淺的感受,就是通達之境,即合于存在之理。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3

範曾繪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當下所見所曆,在直接體驗中,蕩起心靈輕漪,這是一種淺近的“真實”。它是中國藝術哲學在陶淵明之後出現的重要轉向,是一種與傳統價值觀念不同的傾向。北宋以後文人藝術發展的理論清流,其源蓋出于此。至陶淵明出現,平淡一格(用今人所稱“審美範疇”亦可)才有落實。

陶淵明常用“素”“常”兩個概念表現他的淺淺懷抱。素抱,就像“平常心即道”。人生有限,就在此寂寂行迹中,實現自己的素抱。

03 生命本身就是自足和完滿的

陶淵明的存在觀,包含以不存為存、以不生為生、在無意義中追求意義、在樸素平常中顯現真性的重要内涵。

陶淵明“生”的概念,涉及三層内容:一是肉體生命,二是生命之過程,三是存在之意義。陶淵明将人的肉體存在、精神存在和價值意義裹為一體,凝聚在對“生”的讨論中。

他認為,太重視生、厚待生,乃傷生之道,是遮蔽存在進而絕滅存在的根源。

“一生”,正因其是唯一的,必須“貴”之,所以“一生”又含有“圓滿生命”的意思。在陶淵明看來,真正的貴生,是讓生命完滿、獨立地展開,使其價值得到真正釋放。

陶淵明認為,過好“一生”,實現圓滿生命理想,就應該“不伴生”。陶淵明喜歡用“舟”的喻象,來深化他的不伴生思想。他以“舟”比喻迷茫人生,被駕馭的、向着彼岸苦渡的人生,雖然拼盡全力,曆盡驚濤駭浪,仍然擺脫不了迷途的命運。

正因此,陶淵明不願做憑舟之客,而要“虛舟縱逸棹,回複遂無窮”——在天水空明、水月一體中,放浪自己,既無所得之喜,又無時曆艱難之虞,不以存為存,不以生為生,泛泛江海,與天同遊,此得其生也。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4

錢選繪 《陶潛歸去來圖》

陶淵明對孔門“與點之樂”深有心會。與點之樂,在寬裕,在從容;這與陶淵明委運乘化的至樂觀深相符契。

在他看來,真正的“衛生”,不是“戀生”,而是對“生”的超越。唯超越“生”,才可“存生”,才是“樂生”。此與道家哲學密切相關,其“衛生”一語就來自《莊子》,這正是陶淵明樂天委分哲學之所本。

從老莊的“生生者不生”,到陶淵明的“不存之存”,再到禅宗由大乘佛學轉出的“無生法忍”,構成了中國哲學超越生命的重要内涵,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中國藝術哲學在此影響下也有新的發明,尚疏野的審美理想便由此生存哲學滋生出來。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5

石濤繪陶淵明詩意圖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陶淵明以自己的生平行為和文字,為唐代以來“一花一世界”的圓滿俱足生命哲學确定了綱目。王維、白居易、蘇轼等的體驗哲學,即是陶的續篇。陶淵明這種存在哲學,乃玄義一體之學。他在普通的生活中說最高飄的玄,在切身的體會中言最深摯的義,他的哲學是博大精深的存在智慧。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6

今日話題:你眼中的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陶淵明的“存在”之思對你有何啟發?

陶淵明除了歸隐還有别的選擇嗎(歸隐和歲月靜好)17

-End-

編輯:林芮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一花一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