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者:師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師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将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逾45萬億元,排名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數字經濟是一種創新融合經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不僅會加速數字技術創新更叠,還能夠豐富應用場景,引發多領域系統化、多元化的突破發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内在要求,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促進關鍵技術創新
數字經濟的核心是數據和數字技術。數據是經過智能化加工的勞動資料,經過對數據的智能化改造并發揮其作用,社會再生産過程中的具體分工協作模型相較于傳統生産組織方式發生了颠覆性變化:以智能化技術為基礎的機器體系摧毀了傳統生産車間内部基于零配件和流水線的單一産品生産組織方式。通過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虛拟車間”和數字孿生技術,主導全新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得大規模多樣化生産成為可能,催生範圍經濟。數據在轉變為生産要素的同時還在逐漸資本化,并演化出兼具生産關系屬性和生産能力屬性的數字資本,包括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設備、數字平台、多源異構數據以及數字技術人才。在數字資本的生産關系和功能屬性的作用下,生産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各種生産組織随之提高了商品生産效率、商品周轉速度和貨币流通速度,也使傳統勞動、知識勞動和新納入的社會勞動得到重組,創新效應将得到極大的釋放。在此基礎上以數字化重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過程将更加開放包容。數字經濟發展的實質是圍繞通用技術的擴散過程形成互補性投資,依托規模經濟進一步釋放部門協同效應、誘發産業間需求形成自激式增長,引發各技術系統自增強效應,最終增進關鍵技術創新能力。
數字技術縮短創新周期。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和信息已深度滲透進價值鍊的各個環節,精準獲取信息有利于企業做出科學決策。數字技術使得數據信息井噴式增長,也促使數據爬取、存儲、挖掘、清洗和分析技術快速發展,提升了企業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能力。大數據平台可以收集、處理、分析市場運行所産生的海量數據,從多渠道廣泛收集消費者及潛在用戶的購物偏好、搜索記錄、使用評價等個性化數據。企業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用戶需求畫像等信息化手段深入了解産品市場上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偏好,在此基礎上研判産品市場的發展趨勢,結合運行狀況及時調整方向、優化生産布局,進而結合消費者需求實施新産品開發,激勵企業從事治理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活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同時,數字技術的可重新編程性和數據同質化特性改變了産品創新、過程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實踐,特别是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拟空間内将開發過程虛拟化,并基于模拟結果選取最優方案,以降低産品複雜度,大幅度提高研發效率。企業發布的新産品通過互聯網能快速獲得用戶的測試與反饋,易于企業研發出消費者滿意度更高的産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互聯網知識外溢催生包容性創新。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能夠将過去隐形、未充分利用的知識、慣例等顯性化、要素化,并以極低的成本推動這些數據要素的積累、交流和擴散,有力地促進創新活動廣泛、深度開展。互聯網平台發揮高效聯通、溢出擴散等驅動作用,根據市場需求有效配置創新資源,創新要素的數字化滲透為創新活動由地理空間集聚向數字空間集聚提供了契機。依托創新要素數字化,可構建融合互惠的區域創新鍊、産業鍊、人才鍊、資金鍊,采取跨區域協同創新模式,提高創新要素跨領域、跨方向、跨區域的協同能力,最大限度整合區域創新資源,推動創新要素高效有序的流動。進而憑借超大規模市場,提升創新要素集聚度,引發更大範圍創新要素和創新主體在數字空間的整合和重構,有力推進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化配置,提升協同創新水平、區域創新效率和創新外溢效應。此外借助互聯網形成的共享氛圍增加了知識、經驗等創新源泉的社會供給,線上高質量的知識分享、專業問答層出不窮,企業獲取創新相關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也拓寬了研發創新的渠道。
數字經濟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在超大規模市場中,數字經濟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分析科技成果信息、技術需求信息、技術專家信息、企業信息等信息數據,結合豐富的應用場景,對接科技成果的供給方和需求方,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方向。在此基礎上,消除高校知識創新、科研機構技術創新和企業産品創新之間的壁壘,弱化科技交流障礙,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知識、技術向企業溢出,促進産學研協同,可顯著降低技術創新的成本與風險,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提升創新績效,使科技成果充分對接社會需求。
增強核心産業競争力
企業在産品及産業的市場實現能力體現了産業競争的比較優勢,具有高端産業競争力的企業要具有生産出消費者所認可産品的能力,來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要具有培育創新的潛力,使企業能夠持續發展。數字經濟的規模效應、普惠效應等特征,能夠增強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培育企業創新潛力、助力企業綠色發展,進而增強核心産業競争力。
數字經濟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數字經濟具有規模效應,既增加了可投入要素的數量,也提升了可投入要素的質量,還可以提高配置效率,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數字經濟融合生産過程,能夠降低工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成本,使得傳統産業鍊内的分工個性化與規模化并存,改變傳統企業的創新模式和創新體系;數字經濟融合企業管理環節,倒逼企業優化人力資本供給層次、糾正人力資本創新環節錯配,以此可優化人力資本結構,享受人才紅利;數字經濟融合商品、服務和生産要素的流通過程,能夠提高商品、服務和生産要素之間的協同性,通過各産業部門高質量關聯互動實現供需動态平衡。換言之,數字經濟能夠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産率,加速生産組織方式變革,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更為關鍵的是,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态,是一種全新的生産力,改變了社會的生産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數字經濟增強社會效益。一方面,大數據體系根據消費者數據挖掘消費者價值需求與潛在用戶,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通過關聯性發現形成描述性洞察助力業務價值挖掘,刺激企業改進或創新現有産品及服務,進而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産品或服務,降低産品供給不确定性,以此提升社會效益。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總量、有利于優化就業結構、有助于引發就業保護,進而提升社會效益。數字經濟對數字技術的要求,能夠創造數據分析、研發設計等知識技能密集型就業崗位,平台經濟生成的新就業形态吸納了低技能勞動者,增加了就業總量。同時數字平台可以拓展新型就業,“互聯網 ”購物、醫療、教育,發展外賣騎手、在線醫生、“到家老師”等零工經濟,對于低技能勞動者而言,就業向新型服務業轉化,促進了社會就業層面的普惠公平。
數字經濟強化企業創新潛力。首先,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産資料和生産要素,企業可以挖掘數據價值,找到新的業務價值點;将數字化戰略納入各職能部門規劃,利用數據生命周期匹配企業業務運營流程。例如,将産生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雲端,在雲端大數據平台上進行存儲、處理、共享和分析,通過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相關算法實現數據在不同業務場景的應用,推動數據和業務協同化共融發展,實現決策模式創新、組織模式創新、研發模式創新、産品服務創新、業務流程創新。其次,數字經濟融合現代産業,圍繞産業供需鍊集成創新能力實施技術創新,推動産業内部新技術的形成和升級。這不僅能夠改變産業自身的生産成本函數,還能通過技術外溢促使不同産業之間具有類似的技術基礎,進而借助技術融合挖掘現有社會資源潛能,為後續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能,為創新潛力的培育提供有效支撐。
數字技術強化企業綠色發展能力。數字技術和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夠幫助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鍊管理,幫助供應商和價值鍊夥伴改變運營方式,提升勞動生産率和企業經營決策效率,降低資源投入和消耗,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并且對企業生産過程進行能耗和碳排放的檢測、核查,有利于企業節能減排。同時,數字技術可助力現代金融産業調整業務産品,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支持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帶動綠色化提升,引導投資者對綠色低碳項目進行投資,提高綠色低碳項目的融資規模和綠色低碳行業的融資水平。
不同于傳統經濟隻關注産品價格和數量的盈利模式,數字經濟借助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網絡經濟,提升了企業的盈利水平、運行效率和創新能力。換言之,數字經濟能夠提升科技創新、強化産業競争力,借助“數字技術賦能 大數據驅動 微觀行為重構”産生颠覆性的發展效應,驅動全國統一市場由大向強轉變。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