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飯甑簡介?《閩都别記》第三百九十四回說,元宵節街頭猜燈謎問答應對,相互調侃逗趣,連江人出上聯貼于燈籠上:“古田兄縛甑,做福清糕,炊長樂粿”,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木飯甑簡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閩都别記》第三百九十四回說,元宵節街頭猜燈謎問答應對,相互調侃逗趣,連江人出上聯貼于燈籠上:“古田兄縛甑,做福清糕,炊長樂粿。”
早年古田縣隸屬福州十邑,如今的福州六一路至市政府一帶,過去是古田人擺攤一條龍,銷售飯甑、笊籬、香菇、銀耳等土特産。其飯甑炊具乃高山油杉打造,空靈美觀,卻紮實耐用。色澤花紋,幾近第四紀冰川孑遺珍稀樹種紅豆杉。再匹配老虎竈裡燃燒松柴烈火,炊蒸而出的大冬白米飯香噴噴、軟綿綿,吃起來别有一番山野風味。如若伴工結夥而餐,東家飯甑送到田頭丘尾,時不時遭遇“砍杉樹”——吃到飯甑底朝天,從甑底下篩漏線線日光來。
這裡的福清糕和長樂粿,指的是福清美食三角糕和長樂美味九層粿吧,總是各具美味,奪人口舌。不過,這裡仿佛夾用隐喻手法,其中的“糕”字和“粿”字,依據《戚林八音字義》可和諧為“哥”和“鬼”,表面上讀來直白平淡,其間的方言俚語,幽默诙諧,暗藏機鋒,閃耀着智慧的光芒。
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古田飯甑小到兩三口之家,大到七八口十來口之家,自古是家備一甑。一家人大大小小,一個飯甑吃飯。家教往往是從撿拾一粒米飯,不浪費一箸青菜開始的。甑口圓圓,甑底圓圓,甑篦圓圓,甑蓋圓圓,正是一家團圓和睦的象征。吃白米飯也好,吃番薯米也好,喝湯下飯也混個肚子車車圓。
清朝末年,古田桃溪鐵門裡六幢厝林家九兄弟,先發丁後發家,四代同堂發展到六十八人才分家,據傳其家飯甑要兩個人才擡得動。發丁時勤儉持家,從富人家裡挑來殘羹剩菜的馊水養豬,從中還可以撈出完整的帶魚頭,洗幹淨煎給孩子們配番薯米飯。發家後商号開到福州去,老闆的點心吃的還是自家山上種出的番薯。
上世紀中葉,老家合村興辦大食堂。那個大飯甑大到必需兩個全勞力才擡得動。一日午後,在後山曬谷的婦女發現有大豬吃谷子,拿竹竿去趕,看那豬毛也長、牙也長,露出兇相要拱人,眼尖的人叫是“野豬獅”,一村人操鋤頭、扁擔進行圍獵,晚上吃野豬肉配大甑飯,結果也是“砍了一回杉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