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在當時的讀書人中有着極高的聲望,是無數讀書人的楷模,他不僅學識淵博,同時品格高尚。其實歐陽修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父親早早過世,由母親一手帶大。為了教育歐陽修更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由于沒有錢送歐陽修上學,于是在地上用樹枝代筆,以沙地為紙,在上面一筆一劃教歐陽修識字。後來他也是憑借着母親的教育,還有自身的努力,成為了北宋時期最具有魅力的一位大文豪。
後人對于歐陽修的評價也是極高,無論是他的文學作品,還是他為人處世的态度,那都是津津樂道,特别是他對于後輩的提攜,更是不遺餘力,當時的蘇轼、王安石、曾鞏、黃庭堅、蘇洵、蘇轍等等,那都是由他推薦,最終在文壇大放異彩。正所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像歐陽修這種大度的人比較少見,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深受人們的喜愛。
當年王安石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剛剛參加科舉考試,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歐陽修還特意設宴款待,席間更是寫詩贊美王安石,認為他将來必定前途無量。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能夠放下身段,去誇獎一個年輕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文人相輕”,文人之間其實很難惺惺相惜,可是歐陽修不一樣,他在這首贈王介甫》一詩中,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認為王安石是千年難得的人才。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争先。
朱門歌舞争新态,綠绮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曷(留)連?
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才子,與歐陽修算得上是半個老鄉,一個是江西臨川人,另一個是江西廬陵人,當他們相遇之後可謂是惺惺相惜。隻是後來由于王安石改革,歐陽修堅決反對,兩個人友誼出現了裂痕,不過他們之間也依舊還是君子之争,并沒有真正的在背後落井下石。
從歐陽修這首詩中看得出來,他非常的欣賞王安石,在首聯就直接指把王安石比喻成了李白,認為他的文章和詩歌,可以與李白比肩,您的詩詞就像是供奉翰林李白吟誦風月三千首那樣,你非常的有才氣,你的文章更是可以和韓愈相比,一定會流芳百世。颔聯又是表達了一種惺惺相惜之情,我現在已經老了,時常一個人獨自傷感,但心雄心還在,以後的人誰還能夠與你一争高低呢?
頸聯和尾聯所表達的是一種敬重,還有對于王安石的寄托,希望他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如今整個大宋風雨飄搖,人們隻知道貪圖享樂,很少去關心國家的命運,還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隻有我們不與世浮沉,依舊還是在憂國憂民。我很早就聽說過你的大名,隻是一直無緣相會,今天我總算是見到你了,也知道了你非常有才華,我們為何不坐下來把酒言歡,喝個一醉方休?
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那個時代的翹楚,無論是他們的文章,還是他們身上高尚的品格,那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而歐陽修作為一位前輩,對于晚輩的關懷,那也最讓人感動。他知道王安石有才華,還聽說了他的大名,可是沒有機會相見,兩個見面之後,可以說是惺惺相惜,彼此都非常的尊重對方。他們之間的忘年之交,同樣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直到今天人們談論這段友誼,依舊還是津津樂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