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長的?21、仲孫何忌問孔子的弟子顔回:“如果說一個字,對仁德、智慧都有好處,你能不能說給我聽聽?”顔回說:“說一個字對智慧有好處,莫過于‘預’字;說一個字對仁德有好處,莫過于‘恕’字這就是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謂“預”就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未雨綢缪的重要性;所謂“恕”就是包容與豁達,恕可以讓家庭祥和,也可讓社會和諧,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尤其需要我們多多遵循恕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長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21、仲孫何忌問孔子的弟子顔回:“如果說一個字,對仁德、智慧都有好處,你能不能說給我聽聽?”顔回說:“說一個字對智慧有好處,莫過于‘預’字;說一個字對仁德有好處,莫過于‘恕’字。這就是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謂“預”就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未雨綢缪的重要性;所謂“恕”就是包容與豁達,恕可以讓家庭祥和,也可讓社會和諧,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尤其需要我們多多遵循恕道。
22、孔子說:“自從季孫贈送給我千種粟,我又用來送給朋友們後,我跟朋友們的關系就更加親密了;自從南宮敬叔讓我坐上車後,我的話就更加受歡迎了。所以,道雖然很重要,但也必須等待一定的時機才會被人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勢才能實現。如果沒有季孫和南宮敬叔贈送财物給我,我的道幾乎就要湮滅了。”“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時,借力借勢而行,而不能一味強調單幹,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時和勢的出現,也是一個積跬步以緻千裡的過程,作為開創者,尤為艱難,但是隻要堅持下去,終會看到勝利的曙光。
23、一次,孔子在東遊途中,被一位童子擋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從車中探身出來,詢問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項橐”。孔子也自報了家門。當小項橐得知面前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時,決定出一道題,考一考這位博學者。項橐問:“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搖搖頭,說:“實在慚愧,我答不出來。”項橐得意地說:“我來告訴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兩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這位童子,于是下車向他行了禮。孔子對弟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論位階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都要時刻保持謙虛,不要因為他人年齡幼小而心存輕視。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4、一日,孔子弟子子貢與衛國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說:“君子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有什麼用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兩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樣的。”人注重自己的外表,既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這一點,經常遊走于交際圈的朋友,尤其應當注意落實。因為,人的言談舉止,有時可以決定你事業的大小,功業的成敗得失。
25、司馬牛問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君子了嗎?”孔子回答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麼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講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應當做到慎獨慎微,防微杜漸。不僅在公共場合嚴格要求自己,而且還要在無人監督、一人獨處的時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工作也與一個樣。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無憂無懼。凡人當如此,成功者更應當如此。
26、魯國大夫臧文仲曾在家養貴重的動物——玳瑁,孔子批評他玩物喪志,不務正業。孔子還曾把臧文仲說成“竊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身居高位,卻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評他:“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聖之和者”,懷中摟着女子而沒有産生非分的想法和舉動,被譽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對其提拔重用。一個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對于身邊有才幹的人,不應心存嫉妒,要大膽提拔任用,不應當壓抑有才幹之人。當身邊下屬都非常強大的時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養也會得到提升,這是水漲船高的道理。
27、仲弓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不要讓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時候也不要讓人怨恨。”仲弓聽後對孔子說:“我雖然遲鈍,但也一定會按照您的話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被人戳到痛處,那麼與人交往的時候,也不要對他人毫無顧及。在職場交際中,要避免踏入言語的雷區,避免觸碰到别人的隐私和傷痛。否則,不但交友不成,還可能帶來禍患。
2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在宋國時,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弟子們都想逃避,唯獨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說,天生下了我,要我傳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麼樣呢?習武之人都知道,如果喪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會被打垮。荊轲曾去看一位劍客,荊轲舉起劍來,對方卻巋然不動,隻用兩隻眼睛盯着他,荊轲還劍入鞘,扭頭就走。原來那人的甯靜、自信、剛毅讓荊轲由衷地佩服了。兩軍對壘勇者勝,士氣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關鍵時刻,有時還非得靠自信來取勝不可。所以,在謙虛與自信之間要把握好度。
29、葉公有一天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是一個為了發憤學習而忘記飲食,在學問上有所收獲時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來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養永遠都是年輕的,他的這種為學的精神,是我們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樣的發憤、樂學,又何愁學識不長、德業不廣、事業不成呢?進步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30、子路問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回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一個人崇尚勇敢,這本身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制約、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義。作為決策者,施展抱負、規劃宏圖,都必須要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堅守道德底線。須知,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災難。
31、一次,孔子與弟子交流。孔子談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說:“聖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他接着說:“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的人,也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的。”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業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展現自己真實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終如一。有德才得,有誠才成。虛榮與欺騙,最後的結果還是騙了自己!
32、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顔回的學生好學,從不遷怒别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錯誤,卻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孔子贊賞顔回,是因為他不重複犯錯誤,不把怨氣無謂地施于他人。對于我們尤其是領導者來講,好些時候,錯誤的鑄成,都是由不分青紅皂白發洩自己的不滿造成的。對待下屬不可輕易動怒,這是一種極高的道德境界。
33、魯國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慮很久,考慮很多次。孔子聽到後,說:對于一件事情,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總會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卻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就會發生各種弊病。處事多思是好事,但過分了,也不盡善,這與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34、子貢問孔子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導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倫關系中,朋友交往講究的是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對待朋友的錯誤,要開誠布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否則就有可能自取其辱。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一種藝術,同時又是對别人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35、葉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對他講:“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歸附。”此話貌似平淡,卻意義深遠。近悅遠來,最重要的是依靠什麼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為。對于領導者而言,隻有使周圍的人敬佩、開心,使遠方的人歸附你、稱贊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36、陳侯建造陵陽台,還未完工就殺了幾十人,後來又要殺監工的三個官吏。孔子與陳侯上台上觀看。陳侯問:“周朝建造靈台,也殺人吧?”孔子說:“文王建廟堂,老百姓像兒子給父親幹活似的都來了,哪用殺人呢!”陳侯感到很慚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蠻、暴力的方式對待别人,收獲的隻能是敵對,種下的必為仇恨的種子。在人下,要把自己當人;在人上,要把别人當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悖逆大衆,結果慘淡收場。隻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37、孔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去,與弟子們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下。一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堯,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産,從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狽不堪的樣子像條喪家狗。”子貢說與孔子,孔子笑着說:“說我長得像古代聖賢,不像吧。喪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視自己的落魄,敢于正視自己的真實處境,是一種大境界。每個人都應當由聞過則喜的胸懷,敢于承認自己,才能認識自己并剖析自己。凡人當如此,成功者更當如此。
38、一次,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正事。孔子對他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則不達”,貫穿着深刻的辯證法思想,說明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欲成就一番大事業,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高遠的目的;也不可貪求小利,否則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個最終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張弛有度、拿捏有準、冷靜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39、有一回,魯國一個簡樸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認為很好,就把它送給了孔子。孔子高興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樣。子路不以為然。孔子說:“好吟詩歌的人能想到國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親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語言:雪中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對待不同的人,應該用不同的标準。富人幫助你一百元與窮人幫助你一元,盡管數額不同,其愛心是相同的,不可區别高下。這個道理,高高在上者,更應當清楚。
40、一日,冉求苦喪着臉走到孔子面前,對老師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聽到這話,對冉求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實在堅持不下去才停下來,現在是你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而不思進取,不想前進!”這是一個關于能力與态度的關系問題,冉求對老師的授課内容産生了抵觸情緒,将學業上的差距,歸咎于客觀。我們常說,态度決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邁向成功中的非凡意義,一樣不可小視。成就一番事業,沒有一股執着的“傻勁兒”,很難有成果。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
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傳承者
中國風骨 天下情懷
中國孔子基金會戰略合作夥伴 山東儒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請關注微信公号:儒風大家(rufengdaji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