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俗語甚至可以替代法律,形成一種類似道德,卻又不是道德的文化标準,來規範人們的生活準則。
不過說來也奇怪,古人對此并沒有什麼抵觸,反而争相遵守,以至于一些警世俗語可以一直流傳,至今也是經久不衰。
那麼今天我們繼續介紹一句民間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一句規範我們餐桌禮儀的俗語。
雖然這句俗語至今在許多地區仍然十分流行,隻不過許多年輕人覺得俗語已經過時,覺得沒有了解的必要。
但真的如此嗎?
就好比這句幫助我們做好餐桌禮儀的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又真的就沒有了解的必要了嗎?
菜三
其實别說招待賓客,即便是自家裡吃飯,老一輩也經常會告訴我們,三盤菜不能擺放在一起,不符合規矩。
但以前年紀小,雖然很疑惑,這菜盤子為什麼就不能三盤擺放?不符合什麼規矩?但也沒有深究,反正有好吃的就行。
等到逐漸長大之後才知道,三盤菜一起并排擺放,是一種祭祀時候才會使用的擺放方式,因此如果自家用餐,或者是招待賓客時,是不能這麼擺放的。
此外,中華的餐桌文化講究的是團圓,因此菜品的數量一定要成雙數,比如我們經常聽到“四菜一湯”,“八菜一湯”等用詞,用到的都是雙數,沒有人用單數的菜品來招待客人。
尤其是中國文化中有諧音這個概念,而三道菜,可以理解為“散夥菜”,所以會讓客人心生不滿。
這麼一說,相信許多人對這第一句俗語已經非常了解了,但對于第二句“筷不成五”就很是疑惑了,這筷子要麼是一雙成二,要麼是三雙成六,這五是什麼意思?
筷五
對于第二句俗語,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恐怕誰也無法搞清楚其中的意思,其實這裡所說的“五”并非是筷子的數量,而是對應“三長兩短”這句成語。
換句話來說,我們在給客人筷子的時候,千萬不能有長有短,一定要統一,試問客人使用長短不一,大小不一的筷子時,如何能夠快樂的夾菜?
這顯然是一種怠慢和輕視客人的表現,曆史上就曾有過這樣的例子,最後甚至因此而發生了起義事件。
事件發生于元朝,一位名叫範孟瑞的人在衙門裡工作,不過因為是臨時工,衙役私吞了他應得的饷銀,也僅僅是請他吃了一頓飯了事。
不過請吃飯也就罷了,衙役偏偏給了他一雙長短大小都不一樣的筷子,所謂“三長兩短”,這不就是咒他早點死嗎。
這下子就徹底點燃了範孟瑞心中的怒火,同樣都是漢人,難道就因為是元朝的天下,就“煮豆燃豆箕”了?
既然如此,幹脆将這些人都殺掉,自己來當這個官。
最後他不僅将這名衙役殺死,連同官員也一并殺死,給自己封了一個“河南大帥”的名頭,許多經常被欺負的百姓也是一呼百應,算是揭竿起義,直接造反了。
雖然範孟瑞最終被朝廷派兵鎮壓,但誰能想到,這個小小的起義的起因,竟然是因為一雙筷子。
所以我們看,餐桌禮儀也是直接表現出我們的心态,如果是貴賓赴宴,就算家中有整齊的筷子,恐怕都覺得不妥,應該去買一些新的筷子來給客人使用,以體現出自己的重視。
這就是餐桌禮儀。
那麼最後一句就涉及宴席的另一個禮儀,避免出現“烏龜席”的情況。
席六
衆所周知,如果招待客人,家中必然要有陪同,不過陪同的人數也有其講究。
人數要麼多一點,形成“八仙過海”的樣式,要麼少一點,兩三人作陪,也是可以的。
但唯獨六人的“烏龜席”不行。
其實道理很簡單,烏龜長得什麼樣子?一個龜殼,左右各兩隻腳,前面一個頭,後面一條尾巴。
試想一下,如果6個人吃飯,圓桌還好,如果是方桌,肯定是左右各坐2個人,上下各坐1個人,那麼這不就是烏龜的樣子嗎?
烏龜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罵人的話,因此這樣的待客之道顯然不妥。
以上就是這句俗語的全部解析。
其實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餐桌文化,作為中國人,我們也有必要了解屬于我們自己的餐桌文化,而這句俗語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們應該謹記。
另外,俗語是否真的過時了呢?
背後深意
其實許多外國學者對中國文化能夠無縫傳承,一直都感到驚奇。
因為任何國家都存在貧富差距,且貧困人口一定比富裕的人口比例要大很多。
而這也就意味着窮人沒有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那麼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傳承,使得中國文化可以源遠流長,從不間斷?
其實道理很簡單,首先是自從隋朝科舉打開之後,上下的通道被拓寬,使得文化人越來越多。
其次,即便是沒有文化的普通百姓,也可以通過俗語的方式将生活經驗,處事道理等諸多方面的經驗擴散并傳遞下去,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民俗文化。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了中國的俗語,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俗語可以說是當時最為流行,也可能是唯一在民間流傳的經驗總結,指引着一代代中國人前行。
雖然随着新時代的到來,俗語的發展遭到了空前的打擊,但這并不能抹殺其推動曆史發展的功勞。
所以,我們應該更好地發展民俗文化,不能用俗語已經過時,不适用現代生活為理由而放棄,而是應該先了解,後創新,讓俗語可以通過新的形式以及方式繼續流傳,畢竟民俗文化是我們賴以發展的根本。
參考資料:《俗語大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