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禮的曆史?孔子和老子,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聖賢,“孔子入周問禮”,到洛陽向老子請教曆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也是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孔子問禮的曆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子和老子,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聖賢,“孔子入周問禮”,到洛陽向老子請教曆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也是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洛陽當時是東周的國都,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過魯國舊貴族南宮敬叔的關系,獲得魯昭公的準許和一車二馬的支持,千裡迢迢到了洛陽,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老子詢問禮樂。
孔子問禮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孔子見到老子後,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回答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隻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着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随風飄轉。我聽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隐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我奉勸,抛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抛棄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着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見到了老子,告辭時,老子送他們時說,我聽說富貴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辭送人。我不是富貴的人,隻能竊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辭為您送行。送您的幾句話是:“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就是聰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别人的緣故;博學善辯識見廣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别人罪惡的緣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老子的這幾句話,道理深刻,孔子深受啟發。
孔子和老子是同時代人,孔子比老子小二十歲。當時孔子學術造詣及知名度已很高,到處宣揚行仁愛、複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争,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争鬥稱霸,要盡力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很難得到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喜歡,以至于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孔子是在困惑迷茫之時,慕名特意向老子求教的,問禮本身就體現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良好品格。從《史記》這幾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老子的敬仰,老子對孔子的真誠。孔子不遠千裡虛心求教,老子直言不諱促膝暢言。《史記》中雖然沒有記載孔子怎麼問,但孔子拜見老子一定是很虔誠的,一定是說了很多好話的,否則依老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不會見他。對話一開始老子就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毫不客氣地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這無疑給孔子當頭一棒,當然老子也很敬重孔子,并沒有很怠慢孔子,給了孔子不少有益的忠告。老子的一番話,體現了“道法自然、無為不争”的核心思想,也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既有交鋒,又有交流,傳遞了對孔子的開導。孔子受益匪淺,便在弟子面前把老子看成“龍”,體現了不一般的敬仰和崇拜。
孔子也把老子的教誨付諸了實踐,《史記》記載:“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孔子從洛陽回到魯國之後,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為什麼弟子多了?是受到了老子的言傳身教。從這個意義上看,孔子的儒家學說應該吸收了老子學說的有益營養,兩者雖有不同,但又有一定的聯系,兩者互有借鑒,互有補充,共生共榮,相得益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