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麥改變成世界的作物

小麥改變成世界的作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0:43:35

小麥改變成世界的作物?9月12日晚,小農有幸參加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小麥大會,在學習了世界各國專家以“未來小麥: 韌性和可持續性”為主題的報告後,深有感觸,今天在這裡給大家“劃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小麥改變成世界的作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小麥改變成世界的作物(小麥與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作物)1

小麥改變成世界的作物

9月12日晚,小農有幸參加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小麥大會,在學習了世界各國專家以“未來小麥: 韌性和可持續性”為主題的報告後,深有感觸,今天在這裡給大家“劃重點”。

無論是早餐的包子、油條、三明治、可頌,正餐中的拉面、意面、餃子、卷餅、pizza,還是茶點中的餅幹、泡芙、甜甜圈......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飲食文化中,都會有幾道經典的面食。

簡單質樸的面粉,憑借着自身千變萬化的“超能力”,配合着先人的辛勞與智慧,與人類文明共同發展了上千年,成為了如今繁榮的模樣。這讓人不禁要去探尋它的奧秘——小麥。

人們在追求小麥變化萬千的形态時,小麥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人類社會。那麼,小麥這種作物究竟起源于何處?經過了怎樣的曆史變遷才形成如今的規模?對于未來,小麥的發展又有哪些新的方向呢?

小麥——改變人類生存方式的作物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産物,栽培曆史約有1萬年以上。

進入人類社會的小麥在被馴化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采集和狩獵不再是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來源,種養殖更加可靠穩定。

據考古證據顯示,距今約4000年以前小麥就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内。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甘肅的東灰山遺址,山東聊城等地,均發現了距今超過四千年的炭化小麥。

後來小麥由西向東逐漸開始在中原種植,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流域開始種植小麥。最終小麥取代了黍粟等作物,成為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

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上就有了“麥”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

小麥是我國古代所引進的作物中發展十分“成功”的一個,除了種植面積大、食用人數多,小麥在改變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響:小麥逐漸取代了口感粗糙的黍、大豆等作物,成為國人的主糧。

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時至今日,全球超35%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2020年全球小麥産量逾7.6億噸。由于易于貯藏和運輸,小麥是主要的商品糧之一,在國際糧食貿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小麥作為全球三大谷物之一,提供了全球人口20%的蛋白質和能量,增加小麥産量對穩定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地區沖突和極端天氣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最新發布的《2022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中指出,全球饑餓人口正在大幅上升,2021年全世界饑餓人口達到8.28億,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1.5億。

新冠疫情、極端氣候、地區沖突和人道主義危機等因素并存,所産生的影響疊加共振,對糧食安全構成嚴峻挑戰,并導緻更多人口陷入貧困,全球小麥和谷物市場及生産狀況均受到直接沖擊,近幾個月國際小麥價格更是接近創紀錄水平。

中國小麥産業:由“吃不飽”向“吃得飽” 進而追求“吃得好”的曆史性轉變

我國政府實施小麥基本自給政策,一貫對小麥産業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緻力于提高小麥産量和品質、降低生産成本,始終堅持把小麥的科學研究和生産應用作為提高我國糧食生産能力的重要途經,為确保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穩定國際糧價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2021年為止,中國糧食産量連續七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今年夏糧又喜獲豐收,小麥總産量達到了1.36億噸,比去年增加了1%,而且今年的秋糧也已經豐收在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生産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樣,中國小麥生産也面臨巨大挑戰,包括春季的溫度波動嚴重影響小麥的穩産性、品種抗性喪失和抗性品種缺乏、小麥生産成本逐年升高、消費者對小麥産品品質要求不斷提升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将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推動國際公共産品研發,共同促進具有氣候韌性、可持續和營養型生産技術發展,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小麥技術和生産的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小麥方面取得的重要科研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農業科學領域的國家隊,在小麥基因組學、種質資源、遠緣雜交、分子育種和優質新品種選育和國際交流合作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擁有小麥資源5萬份,先後育成北京8号、北京10号、豐抗8号、中麥175、中麥895等小麥新品種70多個,目前正在大面積推廣優質高産廣适小麥新品種中麥578。

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創立了小麥遠緣雜交新技術體系,破解了小麥與冰草屬間雜交及其改良小麥的國際難題;鑒定了小麥節水抗旱基因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産應用價值的基因;研發的小麥SNP芯片已在國内外廣泛應用;系統開展小麥誘發突變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育種應用,創新發展了一系列提升農作物誘變育種效率的關鍵技術;構建了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技術模式,保障了産業的綠色發展。

未來小麥研究方向

據專家估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将達到99億,小麥産量必須每年增長2%以上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然而,在過去的20年裡,每年的實際增長隻有1.2%,要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小麥科研面臨的挑戰包括:

一是如何利用小麥種質庫和小麥的參考基因組信息,充分挖掘和克隆優異基因,并在育種上充分利用。

二是如何加快小麥品種的選育,縮短小麥育種進程。

三是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小麥的沖擊,例如在中國,小麥灌漿期的幹旱和高溫直接影響小麥産量,冬春季氣溫偏高則促進了病原菌的繁殖和傳播,在中國小麥主産區-黃淮麥區,由于氣候變化,鏽病和赤黴病在過去十年傳播迅速,成為育種抗性的主要目标病害。

四是如何在提高小麥産量的同時不增加氮肥施用量,實現小麥綠色生産和發展。

“小麥深如人,澶漫不見地。

一苞十馀莖,一莖五六穗。

實粒大且堅,較歲增三倍。

芟獲載滿車,累累犢銜尾。”

小麥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它既是古代文明的見證者,也是現代文明的參與者

如今的小麥在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之下,産量大幅提升,口感更為細膩,營養也更加豐富。

小農希望在不久的将來,小麥能夠在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助力實現零饑餓、零貧困的願景。

期待專家們的好消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