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消費市場物資匮乏,許多日用品都要憑票證供應。家庭的收入也低,各家各戶都是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省吃儉用,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家裡兄弟姐妹多的,衣服鞋帽輪流着穿,老大穿不下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下了,老三接着穿。衣服鞋帽破損了或壞了,能修則修。家什也一樣,壞了,能修則修。當時,學習“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艱苦奮鬥精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并非是口号,事實是如此。大家共渡難關,形成了一種節儉風氣。我從小耳濡目染,也就養成了能修則修的習慣,自己不能修的,就拿到修理鋪去修。
一、雜物修理鋪
當時,我家隔壁弄堂裡的諸家大媽是位家庭婦女,她買了一台手搖補鞋機,放在家門口,給人補鞋貼補家用。過不了多久,諸家大媽連人帶機被招進了嶽廟外拱形門東側的松江雜物修理鋪。這是政府将分散在巷口、弄口的雜物修理手藝人組織起來,修鞋、修傘、修換拉鍊、縫補衣服、皮帶打孔、雨鞋補漏、鍋子和水壺換底、磨剪刀菜刀、配鑰匙等樣樣都有,形成了綜合性的雜物修理鋪。
1994年,嶽廟山門外修鑰匙的小攤 唐西林/攝
正因為大家節約儉用,所以修理鋪的生意是一天忙到晚。我家布鞋或球鞋後跟磨損了,或剪刀菜刀鈍了,或鋼精鍋底燒壞了,也都拿去修補。修鞋師傅将球鞋後跟用膠水粘貼一小塊車胎皮,布鞋在粘貼一小塊車胎皮後,或用鞋釘一陣敲打,這鞋又好穿了。鋼精鍋底換個白鐵皮的,這技術高超的是在這新舊材料的接口處,在修理師傅的一陣敲打後,形成了一圈内槽和外槽,上下套住後,又一陣敲打,竟然滴水不漏,可以放心再用上一段時間。
修鍋底
新買的皮帶孔太少,拿到修理鋪,師傅将沖頭放在皮帶上,用榔頭敲一下,這皮帶上的圓孔和買來的一模一樣。有的“皮帶”是帆布做的,打了新孔後,師傅便會在新開的孔中安放一粒空心鉚釘,一沖,鉚釘的一面就向四處散開,牢牢地嵌入帆布帶上,護住了新開的孔,這孔就不會被皮帶扣拽得很大。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個綜合性的雜物修理鋪不知何因不在了,改換成了一家水果店。
二、松江小皮匠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前中期,人民北路建成後,在榮樂小區東側圍牆外靠人民北路西側,也就是原招商市場對面,建有一排簡易的臨街商業用房,一個名為“松江小皮匠”的店招挂在其中。這是家黑龍江返松知青開的夫妻店,修鞋、修傘、修換拉鍊、皮帶打孔、自行車補胎、改補衣服等等。
1993年,中山中路上的自行車修理攤 唐西林/攝
我也多次去“松江小皮匠”修理過鞋子和家什。那時穿皮鞋時興在鞋跟處釘塊小鐵掌,走起路來格格格地響,現在想想蠻好笑的。拉鍊壞了,左右咬口不對稱,自己搗鼓了半天還是不行,拿到鋪裡,師傅用鉗子一摁,用蠟燭在拉鍊上劃兩下,好了。男店主很健談,邊修理邊與我拉家常,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每次去都見他倆在低頭忙活,手搖補鞋機咯的咯的的響聲不停,邊上還放着好幾雙待修理的鞋子,這小皮匠鋪的生意也是蠻好的。
1998年,中山中路秀野橋附近的修鞋攤 唐西林/攝
後來,這排簡易的商業用房被拆除了,成了綠化帶。過了些日子,我在谷陽路、中山二路東段南側看到搬遷到此的“松江小皮匠”。去修過幾次。後來不知是房租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又不見了他們。而那裡,已形成了一個家電維修和舊家具調劑區,足有二三十家門面。我挺納悶:這修理鋪是由分散到合聚,再由合聚到分散。分散後的還似乎有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感覺,有被“趕來趕去”的味道,這究竟是怎麼啦?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上海市區南京東路和四川中路交叉口的中央商場,是聞名全國的商品維修中心,後來也沒了。是因為大衆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需要了呢?是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淡化了?還是大小企業都有了售後服務體系?
資料:松江微曆史
作者:婁建源
編輯:韓佳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