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維和感受,在有些孩子的眼裡,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是有生命的,是可以交流的。由此會在對待一些“東西”的時候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這些物品就像是夥伴,一起玩耍嬉鬧,又像親人一樣依依不舍。我們會把孩子的這種表現稱之為“戀物清潔”,這種情感依戀的背後是什麼,孩子心裡的戀戀物語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戀物表現,是“依戀系統”出現“載體偏移”
故事一:《口水巾黃黃》----“看不到它,我會着急的”
加加今年2歲半,是個人見人誇的精緻公主,每天都是小區廣場上最亮眼的仔!可是加加卻每天都要帶着自己一塊小口水巾,繡着一個黃色的小鴨子。看起來有些舊舊的。小口水巾就是她形影不離的夥伴。不管是在家搭積木,還是出門曬太陽,晚上睡覺也要帶。加加叫它“黃黃”。姥姥每次要為黃黃洗澡都要偷偷乘着加加睡着了洗,要是醒來沒有看到就顯得非常焦慮,着急的尋找,隻要拿着口水巾就很安心。
故事二:《厚厚的睡衣》----“沒有它我會睡不着的”
牛牛今年三歲,是個不太愛說話的酷男孩,用牛牛自己的話說就是“帥”,小小年紀就非常董事。帥牛牛從不無力哭鬧惹奶奶生氣,自己喜歡的零食和玩具也會大方地與其他小夥伴分享。自己需要什麼會主動和奶奶說,所有人都說這孩子真好,省心!可是牛牛卻有着自己的小秘密,牛牛睡覺喜歡蓋着媽媽的一件厚厚的舊睡衣。天氣熱了,衣服也髒了,奶奶把衣服洗好收了起來,精心的給牛牛準備了一個小毯子,找不到媽媽衣服的牛牛,哭鬧不止,對奶奶拳打腳踢。一下像變了個人一樣。
故事三:《我喜歡裙子》----“男孩生不可以喜歡裙子嗎”
濤濤9月馬上就要去上幼兒園了,活潑好動,淘氣之餘還有有些小機靈,很讨人愛。可是一直帶着他的爺爺卻很擔心,因為濤濤就喜歡和小女孩一起玩,過家家酒。他還扮演媽媽,帶孩子喂奶,讓人哭笑不得。平時他自己也隻喜歡玩洋娃娃,還哭着喊着穿着姐姐的裙子出門玩耍,還去找其他一起玩的小女生,讓人家看自己的衣服,說自己終于有裙子了,爺爺很是苦惱,擔心孫子去了幼兒園被人家嘲笑怎麼辦。
孩子的“偏愛”不是戀物,背後的原因很暖心!
孩子這種的偏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對自己依戀人的身體的的某一部分,一種是依戀人有關系的物品。以故事種情形來看“偏愛”的原因:
同樣的觸覺感受:加加的小口水巾是從小一直使用的,擦手、擦嘴、擦眼淚,隻要摸到這個小手絹就像媽媽摸着她一樣,很安心。
熟悉嗅覺氣味:牛牛對媽媽夏天要蓋着媽媽厚厚的睡衣,是因為因為衣服上有媽媽的味道,情緒失控的對奶奶拳腳相加,也是因為奶奶把衣服洗幹淨就沒有媽媽的味道了。媽媽不能陪自己,也希望能有媽媽的味道。
相似的喜好:最後是“怪”小孩濤濤,他之所以愛洋娃娃、要穿裙子,是因為媽媽就喜歡娃娃,媽媽還喜歡穿着漂亮的裙子,他也要穿上裙子當媽媽,就像媽媽陪他時候的樣子。
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這種依戀和偏愛不是傳統定義上的“戀物”,不要過分的焦慮和困擾,結合故事和相關案例,我們可以大緻把孩子這種現象分為以下一個潛在的引發因素:
1.心理上安全感的不足
現在家居條件的的寬裕,還有父母教育理念的變化,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進行各種性格鍛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讓孩子自己單獨去睡覺,而父母與此同時卻又沒有做到正确的過渡鍛煉。在孩子眼中,所有他熟悉的東西,比如白天自己玩耍的娃娃,或者使用的手帕等等是有生命的夥伴,能陪着自己。孩子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物品,緩解心裡的不安,見見的變得依賴。
2.沒有經常的陪伴,情感缺失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經常無法顧及孩 子,将孩子交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的 家庭;嚴肅的全職保姆對孩子照顧,往往隻 是照顧孩子的起居,對孩子不會付出什麼感 情,對于孩子來說,沒有親切感,孩子無法 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保姆,讓保姆為自己“分 憂”,而父母又不在身邊,此時孩子就會把 自己的心事講給自己身邊的熟悉物品,這樣 就行盛了“戀物”。
3.忽視心理訴求,過分注重物質生活
很多孩子的生活物質資源非常的優渥,吃的是純天然的,用的都是進口的,極盡完美,這離不開父母的萬千疼愛,辛苦的工作,才能将這諸多的種種捧到孩子面前。可是就是這樣忙碌的節奏中,父母忽略了孩子内心的訴求,也許對孩子來說,一個進口名牌的書包比不上爸爸媽媽陪他搭幾分鐘的積木,或者一個簡單的飯後小遊戲。心理上訴求的忽視,就會讓孩子把感情寄托在某一個對他有特殊意義的物品上。可能是小時候媽媽帶他買的第一個娃娃,也有可能是爸爸給他親手拼的小汽車。
4.陌生的環境和分離的焦慮
如果孩子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有父母親自陪伴,隻能由其他家人看管,或者道理年齡需要自己去上學,最典型的就是孩子去幼兒園是,孩子日常接觸的人和事一下子變得不同,自己熟悉的家居環境也變了。他會緊張害怕,這是他自己的娃娃,睡覺用的小毯子、小枕頭、或者媽媽的衣物等,就會在陌生的環境中能帶給他安全感,緩解心理上的害怕和情緒上的焦慮。
孩子對物品的依戀會持續多久?
對于孩子的對物品依戀會随着年齡的增長、人際交往的增加、自我認知的提高等,逐漸得到改善進而慢慢不再依戀。沒有具體的時間界限和理論依據。隻要孩子在情緒、行為、發育等方面是正常的。就不要因為過分擔憂強行去阻止孩子對物品的接觸,或者言在言語行為上的責難。從心理學角度上淺析,這是孩子自我情緒管理和自己自愈的一個過程。
如果孩子過分依賴物品應該怎樣引導?
很多父母都是走高冷風的,不善于和孩子表露出自己的“愛”。覺得和孩子要像成人一樣溝通和交流。孩子心理上會很沒有歸屬感。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告訴他:“我們都愛你,媽媽和爸爸會一直陪着你的,不用害怕”。有了家人帶來的精神安全感,孩子就在心理上找到的安全感的代名詞,是家人的抱抱、媽媽的親親,而不是手裡的小熊或者玩具。
耐心細緻的鼓勵:性子比較急的父母會擔心孩子這樣的行為。長大之後會變成一種病!就在孩子做錯事情時以懲罰的方式。做出過激的舉動,強行的分開或者破壞,塗苦瓜,抹泥巴,吓的孩子放棄。這樣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産生更大的恐懼感,父母要循序漸進的的引導鼓勵。
睡前的陪伴:物品依戀的最常見問題就是,孩子在睡覺時所體現的不安和強烈的依戀。在孩子開始獨立睡覺的時候就做好愛的陪伴,開一盞溫暖的小燈,講一個甜甜的睡前故事,做一個簡單的晚安小遊戲,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安心的睡着再離開,不要簡單的說:“帶着自己的娃娃去睡吧”“自己拿着枕頭走吧 ”。直接的後果就是讓孩子對陪她睡覺的物品産生依賴。
轉移依戀載體: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了這種依戀,可以嘗試在給孩子選購物品時有意的多準備幾個“同款”,小手帕多準備幾塊,給寶寶分着用。毛絨玩具買成套的,比如熊寶寶的一家,熊爸爸還有熊媽媽。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不執着的依戀一個。
合适的時機和配合:幼兒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勉強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于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着地依戀這些物品。
擴大與外界的接觸 :缺乏安全功感的孩子,多是沒有機會接觸更多外面的世界,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活動,固化孩子的本該有的天性,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哪怕周末附近公園的野餐,放風筝,和其他小朋友的遊戲,讓他放下自己手裡的“珍寶”,迎接更廣闊的世界。
孩子心裡的戀戀物語,我想應該源于對爸爸媽媽強烈的愛,當對這種感情的渴望不能得到回應,就用其他的物品去承載。但是比起戀物孩子應該會更加喜歡戀“人”,這人就是爸爸和媽媽!如果當孩子産生了戀物的表現和行為,不要焦慮和困擾,其實是你的孩子對你寄出了他成長路上愛的邀請函,而你願意參加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