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轼、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轼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曆經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雖然蘇辛都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不過由于身處的年代不同,其實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蘇轼所生活的年代,宋朝還沒那麼羸弱,所以蘇轼雖然一生貶谪颠沛流離,但是很多時候他遭遇的困境都是朝廷内部之争,所以面對己身的宦海浮沉,蘇轼表現出的是一種豁達。而辛棄疾則不同,他所處的年代,宋朝已然是搖搖欲墜,他從一開始就以恢複中原為志,所以他更多時候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慷慨激昂。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苟安,他的一生隻能壯志難酬,這也讓他後期的詞作豪放之餘更是多了幾分無奈的愁苦。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詞正是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當時他霸氣地将詞題寫在牆上,但其中除了磅礴的氣勢,更夾雜着難以言說的悲憤和怨怼,其中10字更是千古名句,讀完不得不感歎:信手拈來自有一股霸氣。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辛棄疾的這首有悲有怨有氣勢的詞。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南宋-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辛棄疾作這首詞是在擔任江西提點刑獄之時,當時途徑江西造口心有所感寫下此詞。其中造口這個地方,南渡之初,隆佑太後曾在此被金兵所殺。所以這個地方其實對于辛棄疾來說是有特别意義的,或許在他心裡這裡就是象征着中原的敗落。
這首詞正是以隆佑太後金兵被追殺之事起興。郁孤台下這贛江之水,其中又有多少令人傷感的淚水。這兩句詞人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既有對于當時的社稷岌岌可危的悲痛,也有對于金兵猖狂的悲憤,五味雜陳之下讓這兩句充滿了難以言說的悲涼之感。在這樣的地方,詞人自然免不了陷入對于往事的回憶,所以自然而然就是遠望已經陷落的曾經的都城,但是中間無數重山隔絕了詞人的視線,這樣的描寫給人一種封閉感,從中不難感受到詞人壓抑的悲憤。
下片起首兩句則是表達了詞人的決心和志向,重山或許能遮住遠望的視線,但是遮不住東流的江水,不難體味所謂江水實際上是指正義之所向,而這10個字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可謂氣勢非凡。最後兩句則是從回憶和感慨回到現實,詞人在傍晚的江邊愁苦難抑,耳邊又響起陣陣鹧鸪啼鳴。這裡的“愁”是對于南宋朝廷苟安妥協的愁苦,而鹧鸪聲也可理解為廣大想要收複中原的心聲,其間雜夾着難以言說的沉重。
辛棄疾這首詞全詞沉郁頓挫,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詞中瑰寶。曆經千年,至今讀之令人跟着詞人一同怅然,“詞中之龍”的詞作造詣令人歎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