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年輕人應該進工廠?代表委員熱議厚植工匠精神的社會土壤——,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如何看待年輕人應該進工廠?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代表委員熱議厚植工匠精神的社會土壤——
【怎樣讓年輕人願意進工廠⑤】把工匠精神“種”進年輕人心裡
本報記者 王維硯 趙琛
“讓工人更有價值感、獲得感,感受到穿工裝的職業榮光。”全國勞動模範、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電焊工白映玉代表回憶起1991年拿到第一套藍色工裝時的情景:18歲的她穿着工裝,臉上寫滿了興奮與自豪。
“當時,工人是個讓人羨慕的職業。”白映玉代表激動地說。
健全公共服務,關注年輕工人的精神需求和求技渴望;轉變觀念,從生産一線獲得從“工”到“匠”的成長動力;厚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社會土壤,讓年輕人感受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社會氛圍……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推動更多年輕人走進工廠,成長為産業工人大軍中的一員。
提升工人的“精神收入”
“工廠到宿舍兩點一線,很多男職工交不到女朋友,有的園區離市區很遠,職工子女入托上學都不方便。”順多利機車公司質量管理部副經理鐘正菊委員對記者說,“這個問題一定要幫我呼籲一下。”
“去年招了6名職校畢業生,後來集體辭職,因為工廠生活太單調。”類似的情況,也在山東臨沂寶恒鋼結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偉代表所在的工廠裡發生。
在代表委員的調研中,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周邊配套設施不足,把一些年輕人“擋”在工廠大門之外。鐘正菊委員建議,進一步完善工廠和園區周邊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滿足職工多元需求。
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委員呼籲,要提升工人的“精神收入”。許玲委員還建議,根據用工穩定性、職工技能獲得率、高技能人才占比等指标對企業進行考核,對“重視工人、培養工人”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代表希望,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在崗培訓的政策保障及資金支持力度,推動産業工人提升技能,實現高質量就業。
“耐得下性子,總有一天會發光”
“學技能、進工廠還有前途嗎?”去年,在一次“勞模進校園”宣講活動中,有一位職高學生向全國勞動模範、常州老三集團工會主席李承霞代表抛出這個問題。
“當然,未來智能制造需要你們這樣的年輕血液湧入。”這次互動問答,讓李承霞代表意識到,迫切需要對青少年進行勞動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學技能的價值,樹立正确的就業觀。
“一些年輕人眼高手低,不願放下身段去車間。”代表委員們指出,當下,社會上存在這樣的浮躁心态。
“培養技工與培養醫生、老師是一樣的。”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高級技師苗秀代表建議加大宣傳,“要讓他們了解,一名技工要真正成長起來,至少需要5年~8年,也許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但隻要耐得下性子,總有一天會發光。”
2020年,白映玉代表獲評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第二屆“南沙金牌工匠”,獲得100萬元的獎勵,徒弟們備受鼓舞。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需要改變的,還有年輕人對工廠的“刻闆印象”。
“很多學生和家長覺得制造業就是‘苦髒累’的代名詞。其實,很多現代化工廠是無塵車間,工人的勞動強度已經大大降低。”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松下康養商品營銷部全域營業課課長劉廷代表所在的企業,從前端零部件的入庫、出庫,到成品的碼垛、搬運都實現了自動化。
追星就追“大國工匠”
“通過可感知、可觸摸的方式,引導青年一代追星就追‘大國工匠’這樣的星。”江蘇省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代表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重大工程項目中增設禮敬勞動者内容的具體制度。
民建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代表和白映玉代表不約而同地提到設立“中國工匠日”。
兩位代表還建議,通過評選表彰勞模工匠,建設勞模工匠展示場館、主題公園,舉辦勞動和技能競賽,開展工匠進校園、進工廠等活動,把工匠精神“種”進年輕人的心裡。
國網冀北電力唐山供電公司二次檢修中心四級職員兼二次運檢一班副班長李征代表建議,針對技藝高超、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設置兼具榮譽激勵和人才評價作用的“工人院士”制度,給予“技能明星”更高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使其成為産業工人成長的标杆。
不斷提升勞模工匠在年輕人中的知名度、影響力、号召力……在代表委員的熱議中,推開工廠的大門,一條技能之路正閃閃發亮。(本報北京3月10日電)
來源: 工人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