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分析一個人物?一九二一年,是新舊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一年魯迅先生以筆為刀,剖割開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阿Q是他小說《阿Q正傳》裡的一個典型人物,其精神勝利法貫穿于字裡行間我将圍繞精神勝利法來進行分析,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阿q正傳分析一個人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九二一年,是新舊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一年。魯迅先生以筆為刀,剖割開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阿Q是他小說《阿Q正傳》裡的一個典型人物,其精神勝利法貫穿于字裡行間。我将圍繞精神勝利法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阿Q的名字問題,魯迅先生表面上是在為阿Q寫傳記,事實上确實為舊中國廣大的流浪佃戶階級立傳。阿Q就是他們之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魯迅先生想告訴我們,阿Q并不是個例,他身上的種種陋習,是在當時社會的流俗和他處于社會底層常年受到屈辱打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所以取名為阿Q 方便人們去理解和代入,更加深刻的了解當時時代的黑暗和人們的麻木不仁,讓人們從自己身上進行反思,去正視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而叫趙Q則讓人代入感差,讓人對小說和現實難以分辨,也難以達到反思的作用。
再者就是對精神勝利法的剖析,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魯迅的話來解釋:“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即用高尚謊言來裝飾切實的失敗,以此來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阿Q的精神勝利法具有典型特征,體現在他顯示自身“勝利”,證明自己力量與地位的兩種方式之中。第一是“持強淩弱”。首先從阿Q自身方面看,集中于他的“持強”。阿Q瘦骨如柴,無家無金,若從社會階級方面論,他僅僅是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底層農民。可阿Q時常抱有“淩駕于一切人頭之上”的強權心理。第二是“自欺躲避”。以現實着眼,持強淩弱的阿Q于封建舊農業社會而言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故在趙太爺這種舊地主強權階級的眼皮下,阿Q就像在地面爬行的蝼蟻,連眼角的視野都不值占。可具有高級精神勝利法的阿Q有一套自己的調節規則。
精神勝利法的産生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農耕社會的生産力水平低,人們的生産方式幾乎是固定的。統治者基于控制社會及人民的需要,利用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實施愚民思想政策與暴力施壓處罰,将底層百姓困在權力的牢籠裡。在阿Q身上,就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内傷”。
放眼于當時,辛亥革命掀起新政權狂風,推翻清政府統治,将中國的曆史進程大大地推進推前。可實際上,革命的思潮風浪僅僅拍打在上層知識分子與資産階級的圈中,農村受到的實質性影響微乎其微。底層百姓處于這種社會變動下,一方面失去了對皇帝的信仰依賴,另一方面認識到生産生存方式的多樣性。社會階層的分化程度日益加大,底層百姓對于不穩定性産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慌,這迫使他們尋找一種方法——精神勝利法,來填補缺失的社會安全感。
作為一個讀者,我們認識阿Q并不單單隻是知道他是個舊中國的底層農民,我們更要透過他的思想了解與分析當時中國人民的思想。所以運用辯證的思想看待精神勝利法是我們的時代要求,做好自身,腳踏實地。#阿Q正傳##魯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