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魯國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後來成為儒家經典之一。經學家們認為《春秋》一書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因此把行文曲折但是暗含褒貶的文字稱作“春秋筆法”。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曾經概括過這種“春秋筆法”:“《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稱頌“春秋筆法”是用詞細密而含義顯豁,如實記載而含蓄深遠,婉轉而有條理,窮盡而無所歪曲,懲惡而勸善。
孔子修《春秋》一書,講究的是微言大義,深刻的道理要包含在含蓄微妙的言語之中,因此行文中不直接闡述對人物或者事件的看法,而是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自己的褒貶之意。這是古人修史的獨特之處。
但也正因為如此,孔子去世後,《春秋》中的微言大義再也沒有人懂得了,後世才湧現出許許多多闡述孔子微言大義的著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