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随先生去青浦老家掃墓,之後和家鄉的弟妹們共進午餐,得知妹妹家的練塘鎮東厍村裡至今還尚存一座大屋頂的舊時農村老房子,雖然有些破損,但是,大概的樣貌還在。欣喜之餘大家決定驅車前往那裡,一睹老宅的風采。
這種房子被當地人稱為“四戗屋”,據妹妹介紹,以前村裡有很多這種樣式的房子,連豬圈也蓋成這種形式,隻是體量縮小一些而已。可惜,現在大多數都被拆了。現今對它的稱謂各不相同,“四六戗”、“四六撐”、“落搶屋”、“落舍”和“落戗屋”等等,口口相傳,沒有一個定論。
上海青浦練塘鎮東厍村東團村237号落戗屋
何謂落戗屋
落戗屋是江南水鄉的舊式農民住宅,具有獨特的大屋頂,屋面由四個斜面組成,有六隻向上翹起的戗肩,猶如淩空展翅的大鵬。一些聯排的落戗屋,是豪門望族的标志,很有氣勢。
從外觀看,落戗屋的正梁上方東西兩端各一隻戗肩,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斜梁上方各一隻,共有四隻戗肩,加上正梁上的兩個,總共有六個戗肩,所以,稱它為四戗屋、六戗屋或四六戗,五花八門的各種稱謂,其實,都有點道理。
大屋頂的落戗屋
落戗屋有六個戗肩
那麼,“戗”是什麼呢?上海人小時候大都聽說過一種用竹子做的籬笆,叫“戗籬笆”,因為籬笆上端的竹子被削的很尖,且用整根竹子密排,防盜性能很好,加上又有一定的透氣性,不會影響花園洋房内花草樹木的生長,所以,一度受到湖南路、永福路、華山路和武康路一帶西區花園洋房業主的青睐,“戗籬笆”成為圍牆的首選。“戗籬笆”有時被寫成“槍籬笆”,那麼,“戗”和“槍”是否有關系呢?
上海宋家花園戗籬笆
其實,落戗屋的戗肩内确實各置有二三米長的鐵槍(鐵闆條)一根,一端向上翹起,外面粘貼各式花紋,用黛色顔料塗抹,和小青瓦融合為一體,成為這種民居屋頂的特殊裝飾,具有一定的富貴之相。
落戗屋一般是磚木結構的,坐北朝南,有三開間或五開間,常見三開間,中間的開間較大,用作客堂。房屋的進深較大,為七路頭(七根柱子)或九路頭(九根柱子)。舊時,造房收稅按照正梁的根數來收,而不按占地面積來收,所以,落戗屋一般隻有一根正梁,如果房屋造得越高,則四面八方落戗得到的投影面積越大,因此,落戗屋一般都造得比較高大,占地面積可達80平方米左右。
必須注意的是,為了抵禦台風和暴雨,落戗屋的房屋檐口一般壓得很低,這也是落戗屋外觀的一個重要特征。長期以來,落戗屋經受住了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由此,當地農民對其感情笃深。另外,落戗屋屋頂較為高大,内部空間寬敞,提供了冬暖夏涼居住環境,在舊時的農村裡是一種當地農戶喜聞樂見的民宅,延續了幾百年的曆史。
落戗屋的房屋檐口一般壓得很低
落戗屋的分布
據目前所知,落戗屋這種古民居,主要分布在上海七寶以西的松江、青浦和金山地區,曾經普遍存在。
從上海西部相鄰的浙江地區看,落戗屋大量分布在錢塘江杭州灣北岸的嘉興、嘉善一帶。據報道,嘉興南湖區大橋鎮倪家浜村,利用落戗屋建成了一個文化禮堂;平湖市新埭鎮的落戗屋陸宅已經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點;平湖市乍浦鎮、新倉鎮和曹橋街道,海鹽、海甯和桐鄉等地,也時常有關于落戗屋的零星報道。嘉善幹窯鎮,曆來窯業興盛,京磚瓦當文化燦爛,為大屋頂的落戗屋頂提供了最好的建築材料。
嘉興平湖地區的聯排落戗屋
嘉興南湖地區落戗屋
考古的成果揭示,嘉興地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距今7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2000-1500年後,成為崧澤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域。
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東緣,大約到了馬家浜文化的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随着陸地逐漸向海擴展,第一批先民才遷移于此,開創了上海的曆史。目前,上海地區所發現的青浦區的福泉山遺址、崧澤遺址、金山區的查山遺址和松江區的廣富林遺址等,在時間上都晚于嘉興地區,在這些地域範圍内都分布着落戗屋,并不偶然,它們有着必然的内在聯系,而且,根據成陸的時間可以推斷,出現落戗屋的時間也是前後有序的。
落戗屋的淵源
中國的漢民居是中國古建築最優秀的瑰寶,它的屋頂的形式大有講究,分為硬山、懸山、歇山、攢尖、庑殿等五種,根據建築等級要求可分别選用。
庑(wu)殿頂,即庑殿式屋頂,宋朝稱“庑殿”或“四阿頂”例如萬榮稷王廟是北宋唯一現存的庑殿頂建築,清朝稱“庑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例如日本的奈良康昭寺金殿。
萬榮稷王廟是北宋唯一現存的庑殿頂建築
日本奈良康昭寺金殿
庑殿頂是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屋頂樣式,明清時規定隻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和日本見于佛寺建築。天壇中的祈年門、皇乾殿及齋宮,都是采用庑殿頂的,但是,在福建沿海地區和琉球的民居,為了防風而采用了庑殿頂。
敦煌莫高窟第423窟隋代壁畫中出現五開間大殿的庑殿頂建築;現存的蔚州靈岩寺五開間的大雄寶殿,非常寶貴;借鑒敦煌莫高窟盛唐127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壁畫為藍圖設計建造的香港志蓮淨苑,是五開間庑殿頂的大雄寶殿,稱得上是當代建築中采用庑殿頂的典範之作。
天壇的皇乾殿
天壇的祈年門
敦煌莫高窟第423窟隋代壁畫 七開間大殿庑殿頂建築
庑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屋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戗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落戗屋外觀的基本形态沿襲了庑殿頂,但是,建築材料和營造工法大為簡化,是仿庑殿頂的一種簡化版的民居形制,屋頂參照庑殿頂做成大屋頂,減小阻力以抗強風,并有利于屋頂雨水順勢流下,故被稱為“落舍”,相當形象。這種皇式建築變為農舍背後的故事,是否和南宋遷都臨安有一定的曆史淵源、是否和大量北方移民随皇族南下有關聯等等,尚須深究。因此,當下保護好現存的落戗屋,顯得尤為重要。
庑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屋頂
落戗屋的保護
曾經大量存在的落戗屋,現在成為稀缺,奇貨難覓,知其者甚少。與上海另一種古民居形制——上海絞圈房一樣,它們雖然分别分布于上海的西部和東部兩處完全不同的地域,但是,它們共同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上海建築史和移民史的載體,是上海海派文化和住宅曆史的基石和起源之一。
楓泾古鎮自古以來就是吳越文化的交彙地,一直以來保留着難得的曆史韻味。楓泾菖梧村9組72歲的顧阿明,每天的工作就是完成一些特殊的技藝,修繕“落戗屋”式的屋頂,修舊如舊,落戗屋的保護離不開像顧阿明這樣的工匠人才。
近幾年來,許多上海人開始自發地關注古建築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文物保護的相關單位,也開始關注農村古民居的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尋回失落的鄉愁,正在成為更多市民的共識,相信更多的落戗屋被找到并得到保護,更多的落戗屋背後的故事被發掘。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和才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保護和研究像上海落戗屋和絞圈房這樣的古民居的現實意義所在。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王海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