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9 09:22:37

《論語》開篇第一則,從小很多人就張口就來,上過學的基本都背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上了初中和高中,老師有時候還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同學們複習的重要性。等上大學的工作後,朋友相聚經常會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但實際上,我們在理解上,已經偏離了孔子的本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1

《論語》開篇第一則【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2

《論語》開篇第一則【管見】

孔子及其弟子的水平不至于這麼差:一段話說了三個不相幹的事。為此,許多的翻譯,諸多的理解其實未點示實質,未明子老夫子的意圖。

我個人認為,這一段話的主要意思其實就是孔子勸别人學習要多注重複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直陳心志,直明其理,學習就要在一定時候或者經常進行複習,這樣做,會讓自己很喜悅。但這種喜悅隻是内心的情感微瀾,還不足以外化為“舞之、蹈之”的行為。

可如果複習時能做到複習舊知識就像見到老朋友,那就是“樂”了。這種快樂是由内而外的,是喜形于色的。這兩句話一方面強調了複習對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孔子将學習知識當成結識同學一樣的快樂心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3

當我們把學習知識當成了結識同學,所複習知識當成同學聚會,當然就不會産生厭學的心态,也就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苦差事了。

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有很多種,下面會再列舉三種,雖各有道理,但我仍有不同的看法。既然孔子前兩句是談複習,而且構成了意思上遞進關系,下一句就不會不倫不類的突轉到講如何為人處事上。我個人認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仍然是講自己複習的事。我們更宜接受這樣的理解,那就是,經過複習,沒有新的收獲,也不要着急,更不要發怒,這是一種複習之道,更是作為有品德的學習之人應有的複習之理。這樣,三句話圍繞一個中心,層層遞進,講明了複習與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孔子在其他篇章中也提過“溫故而知新”,他認為複習知識,一定要從舊的知識當中有新的收獲和新的知識。其實孔子在這裡也闡述了這樣的意思,隻不過,一直以來沒被人挖掘出來而已。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4

所以,根據上面的理解,我更願意将這一段文字這樣翻譯:

孔子說:“學了之後能在适當的時候溫習,不是很愉快嗎?(而複習時能把複習當作)有同學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複習時)如果沒有(新的)收獲,也不發怒,這不也是君子(複習知識之道)嗎?”

你認為呢?有時間不妨思考一下,也許會得出你自己的觀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5

《論語》開篇第一則【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适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别。舊注說,悅在内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6

《論語》開篇第一則【譯文】

1、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孔子說:“學了之後能經常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有同學從遠方來也是件恰恰的事。遇到别人不懂時不嫌棄别人才是君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7

《論語》開篇第一則【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曆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讨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 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時參考。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什麼(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8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