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休閑零食龍頭企業,達利食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朱末
來源:快刀财經(ID:kuaidaocaijing)
要說“山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那一定是幹翻原版。
前段時間,一條關于好麗友隻針對中俄兩國漲價,且核心配料上演“雙标”的動态沖上了熱搜。輿論嘩然之際,網友們紛紛表示:“咱不差你這口,咱吃自個家的達利園。”
向來低調的達利食品,意外出了圈。想當年,達利食品正是靠着模仿好麗友推出“蛋黃派”迅速搶占市場,不僅勢頭碾壓正主,更是一躍成長為休閑食品行業的王者。
不扒不知道,深扒吓一跳。事實上,早在2015年,達利食品的淨利潤就已超過康師傅,是統一的3.54倍;2017年,達利食品的淨利潤超過蒙牛,比康師傅、統一和旺旺三家之和還要多。此外,達利的銷售費用率、資産負債率也是同行業中最低的,可以說,達利食品一直在深藏功與名。
好吃點餅幹、可比克薯片、和其正涼茶……出一款火一款,達利食品或許不是業内最顯眼的那個,但卻是最賺錢的。龐大的産品矩陣,讓達利被譽為“中國版雀巢”。
細究之下,這些食品都有“對标物”,可比克模仿樂事薯片,和其正對标王老吉,樂虎對标紅牛。一言以概之,達利的模式就是四個字——“山寨爆品”。
但“抄襲”并不等于逆襲,能賣得比正品還好的例子,更是寥寥無幾。令人稱奇的是,專注模仿的達利,卻總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那麼問題來了,從當初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休閑零食龍頭企業,達利食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01
靠“山寨”成為零食王者
每個傳奇的開端,都是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藏洶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位于沿海的惠安,更早感受到了氛圍的變化。1989年9月,32歲的許世輝租來一間廠房,在惠安創建了一家小型食品廠,也就是達利的前身。
當時的食品普遍以散裝稱斤為主要銷售形式,許世輝開創性地生産出包裝設計精緻的“美利牌”餅幹,讓消費者耳目一新的同時,也開始在福建省東北沿海地區大顯身手。
1992年,惠安美利食品廠正式更名為“達利食品有限公司”,餅幹生意做得順風順水;1996年,“達利”由一個區域性品牌,成長為全國性的知名商标;1997年10月,“達利”品牌被列為“中國公認名牌産品”;1998年,達利跨出省界,在成都開辦了第一家分公司。
盡管發展勢頭不錯,但許世輝未雨綢缪,部署起了“轉型”。彼時,随着人們生活的進步,傳統食品市場不斷萎縮,許世輝将目光鎖定了食品的“休閑化”趨勢。
恰逢2000年前後,韓國四大食品集團之一的好麗友進入國内,帶來了一種叫做“派”的注芯蛋糕。柔軟可口的夾心風味,讓國人趨之若鹜之餘,卻又被高昂的價格攔在了門外。
許世輝意識到機會來了。抓住中國品牌中“派”的空白,經過兩年研發,在知名度還不夠,綜合實力遠遠不及海外對手的情況下,達利在2002年成功推出達利園蛋黃派,且一個蛋黃派的價格僅要0.5元。
憑借低于好麗友三分之一的價格,達利在短短幾年内就反超了好麗友。正是蛋黃派的成功,打開了許世輝的想象力,嘗到甜頭的許世輝如法炮制,四處出擊。
2003年,繼好麗友之後,達利食品推出薯類膨化食品“可比克”,正面迎戰國外品牌品客和樂事。
由于出身本土,又有當紅明星周傑倫作為代言人的加持,可比克很快赢得了消費者的心,徹底改寫了薯片類市場隻有進口産品的市場格局。在中國薯片市場,可比克的占比僅次于樂事薯片。
2004年,達利又打破外資企業在高端餅幹領域獨大的産業格局,率先推出帶有堅果薄片的餅幹“好吃點”,那句經典的廣告詞“好吃你就多吃點”,曾風靡全中國的大街小巷。
在休閑食品領域取得領軍地位之後,2007年,達利食品又大舉進軍飲料行業,推出涼茶品牌“和其正”,直接對标王老吉和加多寶,宣傳加量不加價;2013年,達利食品推出功能飲料樂虎,價格是紅牛的一半,上演了黑馬傳奇,現在,紅牛、東鵬特飲和樂虎,是國内功能飲料前三強。
2015年,達利在香港上市,當年營收高達169.09億,淨利潤為29.12億元;2018年1月,達利食品市值破千億,許世輝坐上了福建首富的寶座。
“一直在模仿,卻總是在超越”。單就不完全統計,近20年,達利這一根藤上,已經結出了七顆碩果: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樂虎、和其正、豆本豆、美焙辰,個個名頭響亮。
在超千億的休閑食品和飲料市場中,擁有一個國民級品牌的企業或許不少,可像達利食品這樣擁有7個國民級品牌的,隻此一家。
如此強大的品牌力量,達利可謂把“跟随策略”,運用得淋漓盡緻。
02
“爆品”背後的硬功夫
對于達利的發家史,評價一直呈現兩極分化。有人把達利比作“食品界的騰訊”,都是“多點支撐、全面開花”,也有人認為它隻是個劣質模仿者。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不是所有品牌的跟随策略,都是有效的。比如娃哈哈用營養快線模仿小洋人、啟力模仿紅牛、HELLO-C模仿農夫山泉的水溶C100……從最終結果看,除了營養快線表現不錯,多數連品類前五、前十的位置都搶不到。
同樣的策略,為何達利能夠成功,背後的方法論絕不簡單。首先,達利非常善于分析和把握機會,達利會精心選取市場空間足夠大且已經被驗證過的品類,如此既可以快速占領消費者心智,還能避免新品折戟而帶來的“沉默資本”。
同時,把這些可能浪費的試錯費用,用以降低産品的成本,顯然比高成本地去推廣一個未知的産品更有利。正因如此,凡是達利食品進入的品類,幾乎都是降價一半,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并沒有影響到利潤率,事半功倍。
最重要的是,與盲目多元化的企業不同,達利一直沒有離開食品飲料這個核心戰場,也從沒有同時多線作戰,而是保持着穩定的發展速率。經過審慎的調研和準備,每三到四年開拓一個賽道,精耕細作每一個品牌,彼此之間絕對獨立,避免某個品牌失敗給全局帶來的牽連。
更豐富的産品矩陣、更廣闊的商業布局,讓達利的營收一直保持平穩增長,也讓達利擁有了雄厚的抗風險能力。在旺旺的市值大幅度蒸發,康師傅受制于低迷的方便面業務之際,達利經受住了考驗。
除了找準一個引領品牌作為模仿對象外,達利始終保持着比對手更低的價格、始終采用全方位的明星代言“轟炸”,以及對終端渠道強大的掌控力,這些都是達利的制勝“殺手锏”。
在營銷宣傳方面,達利很早就有了“明星帶貨”的意識。許晴之與達利園蛋黃派,趙薇之與好吃點,周傑倫之與可比克、高圓圓之與優先乳、陳道明之與和其正等,既有知名度的号召力,也符合品牌調性。
此外,達利還設計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廣告詞,“好吃你就多吃點”“清火氣,養元氣”等,至今都是廣告學的經典案例。
在渠道拓展上,達利又展現了非凡的格局。達利對于經銷商的讓利程度是業内出名的,要知道,達利給予經銷商的出廠價,僅為零售價的約50%。相較而言,加多寶>55%,旺旺>60%,蒙牛蒂蘭聖雪>60%(數據來自為三錢數據實驗室)。
更低的出廠價,意味着達利食品給予經銷商的讓利更多,無疑讓渠道商更願意推廣及銷售達利食品的産品。
通過這種方式,達利掌握了超5000家經銷商,進而把控了超200萬個終端網點,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縣級市場。
與之匹配的是21家子公司、30多個食品飲料生産基地,這些自有工廠均緊鄰達利的經銷商、直銷商超及終端市場,不僅縮短了産品的上市時間,還可以更容易地獲取客戶反饋,迅速改善産品。強大的網絡優勢,也成為了達利後發制人的關鍵。
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了模仿的表象,卻沒有看到爆款制造背後的硬功夫。而這身功夫,才是達利立足的核心。
03
新趨勢下的危機與挑戰
當然,沒有永遠不倒的企業,也沒有永遠靈驗的商業模式。即便是看似無往不利的達利,也要不斷面臨挑戰。
近年來,随着快消品行業的日新月異,達利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下,達利要面對的,是每年推出新品超過50萬款的快消品市場,供需形勢已經反轉,競品越來越多,單品周期和規模普遍縮水。
▲圖/圖蟲創意
而如今的消費主力也變成了可能是最難以琢磨的95後一代,這些都讓創新變得至關重要。在層出不窮的産品之中,消費者追求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皮囊”,而是“獨特的靈魂”,模仿之路已然行不通。
這種情況下,價格再優惠、廣告力度再強、渠道鋪貨力度再大,都無濟于事。就在承德露露、養元飲品、會員果汁等老牌企業持續性衰退之際,喜茶、元氣森林、三頓半、王飽飽等“後浪”一茬茬瘋狂冒了出來。
這些新品牌要麼立志做成熟品類的革新者,要麼摩拳擦掌成為新品類的定義者,無論是在包裝、形狀、口味,還是理念、服務上,都在持續進行颠覆。
正如财經作家吳曉波所說:“今天在消費品市場看到的這些變化是體驗大于必需,顔值大于功能,口碑大于品宣,當這些發生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建立了自己品牌價值的傳統消費品公司,完全找不到去向。”
裹挾在其中的達利,也未能例外。2017年到2019年,達利的營收增速分别為10.99%、5.41%、2.48%,增速逐年下降;2021年,盡管達利食品的營收再創新高,但淨利同比下降3.2%至37.25億,這是達利食品自2012年披露業績以來,首次出現年度淨利潤負增長。
▲達利2013-2019年營收情況
很顯然,推出了很多年的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等單品已經進入了品牌老化階段。在主營業務顯出頹勢的情況下,達利将增長的希望放在了另外兩大業務——家庭消費(涵蓋美焙辰及豆本豆)和即飲飲料業務(涵蓋樂虎及和其正)之上。
與達利早期的産品不同,豆本豆和美焙辰更符合新時代的健康理念,達利對此寄予了厚望。然而,豆本豆雖然增長迅速,但前有維他豆奶圍堵,後有伊利植選濃香豆乳、維維豆智豆勇等品牌追擊,日子并不好過;美焙辰所代表的短保面包領域,與之抗衡的是“中國面包第一股”的桃李面包,以及數以千萬的線下烘焙糕點店,壓力巨大。新業務能否成為達利日後的“主要驅動引擎”,還未可知。
模仿戰術再成功,也終究要轉變到真正的創新上來。習慣作為跟随者進行彎道超車的達利,是時候做出長遠改變了。
許下“創造第一流民族品牌百年企業”宏願的達利食品,能否繼續延續奇迹,一切自有時間證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首席商業智庫《市值900億的“中國山寨之王”,如今也要涼涼?》
2.商界評論雜志《達利園:這可能是最成功的“山寨”公司》
3.制造界《達利食品:低調的隐形冠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