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治療所有癌症嗎?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徐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pd-1治療所有癌症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徐斐
人類與癌症的“全面戰争”早已打響,一種名叫PD-(L)1單抗的免疫類藥物,帶來了一絲勝利的曙光。據了解,PD-(L)1包括PD-1跟PD-L1,放眼國内市場,PD-1單抗如明珠一般璀璨,已經上市的四個産品憑借先發優勢“跑馬圈地”。
5月5日下午,一條消息在抗癌群體中傳得火熱:恒瑞醫藥(600276,SH)PD-1單抗或已獲批。身患乳腺癌的萬靜也在第一時間得知了這個消息,盡管還沒被官方确認,但這并不影響她和她的病友們“撒花慶賀”。
PD-1單抗果真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多位業内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實際上PD-1單抗的總體有效率平均在20%左右,但關鍵在于,一旦免疫藥物對患者産生療效,這種效果便具有持久性,病人可以獲得更長的存活時間。
記者研究發現,與三年前相比,資本對PD-1單抗的熱情已有所降溫,部分研發項目的進度低于預期。但即便如此,國内研究PD-1的藥企仍有幾十家,大量重複的項目上馬加上盲目的資本投入,後來者該如何“夾縫求生”?
●重燃治療希望
作為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的最大熱點,PD-1和PD-L1抗體同屬免疫檢查點阻斷藥物。和傳統的化療、靶向治療不同,這類藥物主要通過克服患者體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是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理念。
抗癌多年的陳麗特别關注PD-1單抗。她在九年前被确診黑色素瘤,治療過程并不順利,前後經曆了三次手術,但今年又複發了。主治醫師推薦陳麗申請默沙東PD-1單抗藥物帕博利珠(俗稱K藥)的援助項目,現在她已經打了第一針。盡管還沒有明顯效果,但陳麗感覺找到了治療的希望。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日的采訪中,不少患者對PD-1單抗持開放态度,有的患者已經在使用PD-1單抗的過程中獲益。
王忠的父親今年82歲,去年被診斷為黑色素瘤,腫瘤主要長在鼻孔中。“說眼球要摘除,創面太大,就放棄手術。後來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給了化療方案,我父親也不願遭罪,就回老家了。”王忠回憶道。
但王忠并沒有放棄,他通過網絡查到了免疫治療的信息。由于當時K藥還沒有在内地上市,王忠在香港買了三支藥。就是這三支藥,讓他的父親看到了生的希望。
“第一針就感覺有效,隻是不明顯。第三針可以看到,鼻孔處原來要長出來的腫瘤開始明顯回縮。”後來K藥在内地上市,王忠也堅持給父親用藥,現在已經打了12針,“(父親)眼睛腫脹逐漸消失,也不複視了”。
像王忠父親這樣的“幸運兒”,隻是PD-1單藥治療(僅通過PD-1單抗治療)群體中的少部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告訴記者,PD-1單抗具有廣譜性,理論上不管是什麼樣的癌症都能起到一定效果,比化療毒副作用小。在癌症晚期的病人裡,PD-1單抗能讓有一小部分人生存時間延長五年以上,也就是說可能一部分病人能夠被治好。
而相關數據顯示,PD-1單藥治療的平均有效應答率一直在20%徘徊。
吳一龍進一步解釋稱,PD-1單抗産生作用有一個基本條件,即必須依靠人體強壯的免疫能力,在免疫細胞充滿較活性時它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一位患者已經進入了生命終末期,身體已經非常差,他的免疫系統已經基本喪失功能或者功能極低,免疫治療也沒有辦法發揮作用。”
深耕黑色素瘤臨床治療了幾十年,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黑色素瘤首席專家張曉實認為,黑色素瘤的治療主要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如果能手術盡量要手術,隻要能夠把腫瘤切幹淨,就要争取手術,然後再談藥物治療的事情。”
在張曉實看來,使用PD-1單抗一般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已經發生了遠處轉移,即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隻能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另一種是已經進行了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後複發的風險很高,需要用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即通常所說的鞏固治療。
任何藥物都會産生一定的副作用,免疫治療同樣不可避免。高特佳投資集團投資研究部高級行業研究員畢誠向記者強調了“風險收益比”。“雖然免疫治療有副作用,但如果加上療效本身,即在綜合收益跟治療風險之間進行平衡,患者的生存收益比較高的話還是可以忍受。”畢誠認為。
實際上,除了單藥治療,PD-1單抗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是目前醫學上的重要突破方向,幾乎成為一線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式,特别是PD-1單抗與化療的聯合療法。
對此,吳一龍認為,選擇哪種治療方式還是要看病人能付出多大的代價,“在目前情況下,這種聯合療法确實提高了有效率,但也付出了較大代價,是一個并不完美的聯合方式”。但吳一龍也坦言,在現階段,這種聯合療法是可行的。他認為應該進一步研究,在達到一定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将PD-1單抗與一些毒性更小的藥物進行聯合。
在張曉實看來,聯合療法不僅可以提高癌症治療有效率,而且不需要标志物、不需要恐懼超進展,“需要關注的是聯合使用的藥物毒性怎麼把握,不同藥的劑量怎麼把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新藥的高價“包袱”
藥品上市後,擺在患者面前的是更現實的問題: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承擔昂貴的藥費。
“PD-1單抗價格實在太貴了,普通人基本無法承受。”不止一位受訪患者或家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
楊偉山最近心情十分低落,一切都源自于他年近花甲的母親被确診為“低分化非小細胞肺腺癌晚期。但他的母親不适合手術,也找不到适合的靶向藥,隻能接受副作用明顯的化療。
其實,楊偉山也考慮過免疫治療,“十多萬元工薪階層頂不住,其實已經很難了,繼續治療隻能變賣房産才行”。一邊是母親迫切需要治療的疾病,一邊是昂貴的治療費用,楊偉山陷入了兩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國内已上市的四種PD-1單抗中,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内地售價為17918元(100mg/4ml規格);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俗稱O藥)内地建議零售價分别為9260元(100mg/10ml規格)、4591元(40mg/4ml規格);信迪利單抗注射液最終定價為7838元/100mg(支);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為7200元/240mg(支)。
此外,按照目前的醫學證據,在決定采用免疫治療方法前,一般要先進行基因檢測和免疫組化檢測。國内腫瘤診療一體化平台公司思路迪戰略市場總監白躍宗認為,基因檢測目前主要是檢測TMB(Tumor Mutational Burden,即腫瘤突變負荷),免疫組化主要是檢測PDL1的表達情況,其中前者利用二代基因測序方式對幾百個基因進行檢測大概要花費1.5萬~2萬元。
如果進行聯合用藥治療,價格也不菲。多位患者或家屬向記者表示,由于在PD-1單抗的基礎上還要配合如化藥、靶向藥等一起使用,聯合療法每個月的支出在2萬~5萬元。
不過,已經上市的四個PD-1單抗都有相關援助方案,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部分患者的經濟壓力。生命之鑰一位公益專員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K藥的黑色素瘤援助方案有低保與低收入兩種申請方式:所謂低收入,即一個家庭的醫療支出占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等于或超過40%;低保指的是經當地民政部門審核通過并頒發低保證,而且在項目申請前已連續領取12個月的低保金。
對于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來說,目前覆蓋該适應症的已上市PD-1單抗有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張曉實認為,由于兩個藥都有循證醫學證據,最終還是要病人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使用哪個藥。
張曉實介紹,按照K藥原價,體重高的患者一年需花費60萬元左右;符合贈藥條件買三個療程送三個療程的話,體重高的患者一年大概要花費30萬元,50公斤及以下的患者一年大概需要15萬元。符合拓益贈藥條件的,采用買四個療程贈四個療程的方案,大概一年要花費10萬元。
信達生物與君實生物相關負責人也在業績說明會明确表示,正在進行醫保談判,希望PD-1單抗盡快進入醫保。在張曉實看來,由于PD-1單抗屬于長期用藥且适應症較廣,如何進入醫保是各個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未來PD-1抑制劑大概率會進入醫保,但是還要看采用哪種方式”。
●藥企紮堆競技
癌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号殺手”,肩負抗癌重任的PD-(L)1藥物前景可期。
國外知名生物科技網站GEN發布了一份2018年全球藥品銷售額Top15榜單,兩款在全球市場大熱的PD-1單抗——百時美施貴寶的O藥與默沙東旗下K藥攜手“殺”進前五,全年銷售額均超過70億美元。
中國市場也不容小觑。君實生物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7907.54萬元,同比增長5299.27%,主要得益于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的貢獻。按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估算,2030年中國PD-(L)1藥物市場規模可以達到131億美元。
除了已經上市的4種PD-1單抗,這一領域還有數十家藥企虎視眈眈。中金公司預計,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的PD-1單抗有望在今年上市,适應症為霍奇金淋巴瘤,将與信達生物直接競争。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恒瑞醫藥的PD-1單抗藥物卡瑞利珠(商品名為艾立妥)已獲批上市,不過該消息并未得到官方的确認。恒瑞醫藥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拿到批件,暫時沒有辦法确認,如果拿到批件的話會立刻公告。”
光大證券研報顯示,截至今年2月,國内有近20家藥企正在開展PD-(L)1藥物一到三期的臨床試驗。
畢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企業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PD-1單抗未來上市,很有可能是為了與自己管線中的其他産品聯用。他同時也強調,并不排除有一些企業通過研發PD-1單抗吸引投資者跟進的可能性。
記者研究後發現,國内企業真正在靶點上創新的難度很大,很多藥物研發紮堆在同一熱門靶點,而且有些公司的披露進度已經比預期慢了許多。國内一家創新藥研發企業負責人對記者坦言,醫藥行業“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原研藥從臨床一期到最後成功的概率隻有11.5%。而國内的研發現狀是有些靶點聚集了10家甚至20家企業,隻是跟PD-1、PD-(L)1搭配的抗體有些形式變化,存在資源浪費。
一位有幾十年從業經驗的醫藥業内人士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款化療藥叫做“培美曲塞”,其毒性相對較低、耐受性比較好,2000年左右在國内上市。當時國内有幾十家藥企投入研發,但到了今天,大部分市場份額被不到五家藥企瓜分。
在畢誠看來,未來PD-(L)1藥物可能會有3~5個主要品種占據80%以上市場,剩下的品種消化剩餘市場,兩極分化嚴重,“從總體上看,上市藥品的市場表現取決于療效差異、價格、上市順序、推廣力度以及學術基礎等”。
吳一龍也指出,前5個PD-(L)1藥物基本屬于第一梯隊,到了第10個還可以分得一些市場,但後來者機會将越來越少。
而從目前PD-1單抗國内獲批适應症看來,已經出現了不同藥企在同一适應症正面“交鋒”。多位業内人士均向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每款藥都是新藥,因為沒有作醫學上的“頭對頭”比較,所以不能判斷哪款藥的療效會更好。
藥企對PD-1單抗如此熱衷,風險資本又是如何考慮的?一位常年從事醫藥産業風險投資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如今“公司已經不投PD-1抑制劑了”,主要專注于First-in-Class藥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PD-(L)1單抗逐漸不受風險資本青睐,但PD-(L)1雙特異性抗體依然是十分前沿的研究領域,國内外衆多藥企投身于該條賽道,不過截至目前尚未有藥品問世。
(萬靜、楊偉山、王忠、陳麗均為化名)
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