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與生姜的功效區别?姜不僅是一味調味料,也是中醫中重要的藥材,姜最早藥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講的是幹姜“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尤良”後世衍生出很多姜制成的中藥,功效作用不大相同,本篇讓我們看看中醫如何用姜我們就按入藥使用的順序來吧,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高良姜與生姜的功效區别?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姜不僅是一味調味料,也是中醫中重要的藥材,姜最早藥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講的是幹姜“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尤良”。後世衍生出很多姜制成的中藥,功效作用不大相同,本篇讓我們看看中醫如何用姜。我們就按入藥使用的順序來吧。
幹姜
第一位,就是幹姜了,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幹姜的功效有溫中散寒,溫陽通脈,溫肺化飲,是一味溫裡藥,常用于治療脘腹部冷痛,寒飲喘咳,嘔吐腹瀉,脈微肢冷等。常與附子合用,方藥舉例: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湯,小青龍湯,駐車丸等。其中理中丸出自《傷寒論》,方藥有人參,白術,炙甘草,幹姜等。功效溫中散寒,補氣健脾。用于脾胃虛寒導緻的腹痛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等。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熱的附子,溫裡作用更強,原文記載“治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洩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哕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明代張景嶽在此基礎上有增加了入房腹痛,手足厥冷,食冷犯寒等證。
四逆湯同樣出自《傷寒論》,方中隻有附子,幹姜,炙甘草,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對付陽虛欲脫,四肢厥冷的亡陽證,病情危重之下,四逆湯比野山人參好使。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湯都是取其溫裡散寒的作用,而小青龍湯同樣出自《傷寒論》,用得卻是幹姜溫肺化飲的效果,小青龍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内有水飲痰飲咳喘之證。
生姜
再說生姜,生姜在《傷寒論》中使用很多,生姜大棗的組合出鏡率很高,後世醫家陶弘景在他的《名醫别錄》裡記載:“生姜,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跟幹姜相比,生姜解表散寒作用更強,适用于風寒表證,而幹姜溫裡效果更好,适用于中焦脾胃虛寒證。
不僅如此,生姜還可以解魚蟹毒,還可以解生半夏的毒,生姜與半夏也是較為經典的搭配,《金匮要略》記載:“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嘔,合用益佳;并有開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氣不和,嘔哕不安。”
《傷寒論》開篇第一方,桂枝湯,用于外感風寒、風邪導緻的頭痛,發熱,出汗,惡風等症。用得就是生姜,大棗組合。
炮姜
炮姜是幹姜與熱砂同炒,炒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所得的産品,最早也是出自《傷寒論》,性熱,味辛。歸脾、胃、腎經。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主要用于陽虛失血,崩漏,腹痛,吐瀉等。《金匮要略》中記載甘草幹姜湯,其實用得就是炮幹姜,用此方治肺中虛冷的肺痿,以吐涎沫,小便數為主證;不咳為鑒别診斷要點。原文引用如下“甘草四兩,炙 幹姜二兩,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炮幹姜比幹姜溫陽守中效果更強,發散力更弱。
姜炭
姜炭最早記載于宋朝,是姜炒炭形成的炮制品,其實也是炮姜的一種分類,但是炒炭後的姜,更偏向于止血,因為木炭本身的一大功效就是止血。關于姜炭止血,曆代許多醫家都有論述,我更認同《本草經疏》的講法,“其言止血者,蓋血虛則發熱,熱則妄行,幹姜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
《全國中藥炮制規範》也要求将姜炭從炮姜中區分出來:“姜炭溫經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陰虛失血”。
高良姜
高良姜嚴格來說不是幹姜制品,因為它是來自于高良姜植株,性熱味辛。作用溫胃散寒,止痛止嘔。高良姜最早記載于陶弘景的《名醫别錄》,是一味暖胃良藥。《别錄》記載其“性溫,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總結,生姜,幹姜,炮姜溫裡作用逐漸增強,散寒作用逐漸減弱,姜炭偏于溫經止血,高良姜雖為近親,主要功效與幹姜相近,但高良姜偏重于溫裡散寒,幹姜偏重于回陽救逆,高良姜偏性更大,不宜久服,所以高良姜被陶弘景歸入中品藥,而幹姜是上品藥。你還知道什麼姜制品,歡迎留言讨論!
本篇内容就到這裡,我是杏林,一個愛好鑽研的小中醫,歡迎加入我一起交流學習!
歡迎加入我一起交流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